原标题:利率市场化经济体制新变革的突破口
2013年,中国经济新政策迭出,市场化改革也有望迈出新的步伐。现在看来,其重头戏之一,当属金融体制的重大调整。虽然还尚难断定金融体制变革是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标志,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体制变革,无疑将是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
人们常说,中国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市场经济步入了“深水区”。眼下,已经拉开序幕,即将上演的金融体制变革的宏大“正剧”,就可能真的是进入了“深水区”。
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十分庞大的复杂系统,又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日常交往活动。因而,这既要有公开透明的法治制度规则,又要让微观主体充分自由自主,具有创造活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叫“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创造的一个伟大文明成果。它使市场微观主体在宏观制度规则的轨道上高效运行、自主创造。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比市场经济制度更为高效配置经济资源的新方式。
我国也早已明确,要建立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任何国家市场经济的共性。但是,我们的市场制度规则,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标志,是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实物产品都已成为可以在市场充分流通的商品,它们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需形成。但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仍任重道远。就其经济资源、生产要素而言,我国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目标,无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比方说,作为生产和经济活动最基本要素的自然资源(土地、矿物等)、实物资源(生产设备、生产资料)、资金资源、劳力资源、技术管理资源等等,尽管其中多数都不同程度上已商品化、市场化了,但在自然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方面,市场化水平还很低,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基本上是由国家管控而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
资金(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资源,它是各种实体商品、实体财富的一般等价物,而且它具有最广泛的通用性和最快速的流动性。其他任何资源,只有转化为货币资金,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买卖交换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资金作为其他资源的“化身”,还是调节其他资源最基本的工具。因此,资金不能商品化、市场化,即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就不可能走得很远,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最终市场就不可能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鉴于资金及市场利率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主导性地位,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继实体商品市场化改革后的又一场更深刻、更艰难的经济体制变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或许真的进入了波涛汹涌的“深水区”,积极稳妥而又高强力度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惊心动魄的“一跳”。
利率市场化何时迈出“惊人一步”
资金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资源,资金价格即利率,它的市场化是市场机制的“神经系统”。因此,利率市场化程度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志。
利率市场化,就是资金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从而由市场来配置资金资源。这不但可以使资金成为发展的“资本”,获得相应回报,得以保值增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市场高效配置资金,能达到优化配置整个经济资源,使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资金利率的市场化,主要是指资金借贷或者说资金交易的价格“随行就市”。具体有三大类:存款的价格、贷款的价格和国际汇率。不过,其实质仍在于资金交易双方按什么性质的利率,或者更确切地讲是按照由什么机制形成的利率来交易。如果这个利率由政府(央行)规定的,那就不是市场化的利率,而是政府“管制利率”。世界经济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配置经济资源中,通常要比政府“有形之手”更有效更合理。所以,要高效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从大国经济长远发展来讲,就要建立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毫无疑问,如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受制度规则和政府管理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一样,利率的市场化也不是绝对“自由”的。而且,现代经济已经高度金融化和全球化,一国的利率与国际利率(汇率)密切关联,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竞争实力不同,利率(汇率)对整个经济又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各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持审慎态度,择机而行。而且事实上,“利率市场化”通常是指市场对资金价格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并不排斥政府法律制度也起规则性调控作用。政府“管制利率”也可以接近市场的实际利率。还有,金融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帝国”,它的许多“领地”完全可以先行开放,实行利率的市场化;而政府“有形之手”,同样有可能向市场化方向做出积极调控,有所作为。
2013年,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许具有丰碑性意义。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列为金融改革之首。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有关会议上又简洁明了地提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接着在上海举行的“2013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金融部门高层领导再次释放大量金融市场化改革信息。7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虽然上述金融市场化改革近期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但必将催生金融体制中长期深刻的“发酵性变革”。不过,中国利率(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早已起步。自1996年6月1日央行宣布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这也充分说明金融市场化改革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近年来,近5万亿元的公司信用债券市场,8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近10万亿元的结构性存款、委托存款、保证金存款、外币存款等,令近四分之一的市场资金,已经实施了市场化定价。2012年,央行又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贷款利率下浮扩大至30%。同期,非银行信贷融资市场(直接融资)获得了超常规大发展,占比达到47.9%,而金融部门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则由2012年1月的75.7%下降到了年末的52.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