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挖出110名“硕鼠”亟需亡羊补牢(4)

【案例】挖出110名“硕鼠”亟需亡羊补牢(4)

事实上,从此次河南分公司发生的“骗补案”来看,发现的难度并不大。因为,28亿斤“转圈粮”、7亿元补贴资金都不是小数目,只要有点责任心,深入到粮库第一线,对资金的用途作一些跟踪了解,就不难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要知道,国家粮食储备不仅涉及财政补贴,而且涉及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按理说检查是非常严格的,除企业内部需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之外,财政、审计等部门也需要经常检查。那么,这些所谓的检查、监督、审计都是如何进行的呢?有没有深入到粮库现场、粮食收购现场看一看呢?为什么这么多的“转圈粮”没有被发现呢?

而作为国家粮食储备的专业管理部门,国家粮食储备局每年也会对包括中储粮在内的粮食储备企业、粮库等进行检查和抽查。那么,这些检查和抽查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为什么专业检查人员却发现不了“转圈粮”问题?显然,问题不在于是否专业,而在于是否有责任心,是否真正深入到粮库和粮食收购第一线。按照这些专业人员的素质,只要重心向下,是不可能发现不了问题的。关键是,所谓检查、监督是不是成了摆设,是不是沦为走过场。

所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硕鼠”能够越长越大、越长越肥,决不是“硕鼠”本身有多大能耐,而在于“打鼠”之人缺乏责任心,工作不负责,对问题视若无睹。正因如此,对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发生的“骗补案”,就不能满足于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理,而应该上查一级,看看相关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审计部门是否存在失职乃至渎职问题。否则,类似的问题仍然无法避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那么,中储粮河南分公司“骗补案”的发生,是不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呢?

【启示与思考】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了真正解决好老百姓吃饭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国内形势多么严峻复杂,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十年的中央1号文件牢牢锁定“三农”。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广大农民多种粮、多向国家销售粮食,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奖励种粮大户”、“农机购买补贴”等一系列利民惠农政策,其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九连增”并有望实现“十连增”。粮食增产丰收,是粮食安全的第一步,如何管好粮食、储存好粮食也同样至关重要。为此,党中央把建立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在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建有大量的国家粮库和地方粮库,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调节粮食市场供需平衡,保证粮食市场稳定。

然而,让我们感到万分不安的是:中储粮因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国家粮食蒙受了巨大损失,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先是2013年5月31日的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大火,造成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损失近亿元;接着是近期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名“硕鼠”,查出骗取国家粮食资金7亿多元,收受贿赂、贪污挪用粮食资金等系列案件。这接连发生在中储粮的系列事件,再次暴露出了国家粮食系统运营监管中存在巨大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其实,不管是粮库大火也好,还是以空买空卖“转圈粮”的方式骗取国家粮食资金也罢,这些问题并不是粮食监管工作中难以发现的“高难动作”,可以说都是些惯用伎俩和“小儿科”,更有许多前车之鉴。可我们少数单位和部门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把它当回事。

粮食安则天下安。中储粮在经营运作流程上存在巨大漏洞,教训惨痛而深刻。这里诚恳希望中储粮系统以及全国粮食系统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切实加强管理,堵住粮食储存监管工作中的漏洞,以实际行动担当起党和人民的重托,确保粮食安全,天下太平。如果一个又一个粮库“硕鼠”成群,又怎能粮安天下?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腐败窝案凸显的国企病症,病根在于一些国企职能不清、定位不明,有的存在严重的职能错位和权力失范。国有企业掌握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同时承担一定的政府管理职能。但就前者而言,国企往往与规范、完备的企业治理相距甚远,就后者而言,国企又不像政府部门那样,更多地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公众的监督,久而久之,一些国企惯出了一身“非企非政”、“非驴非马”的毛病,“一把手”职务消费大手大脚,百无禁忌,一些核心部门和关键岗位的人员监守自盗、损公肥私,所有这些问题都由此滋生。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腐败窝案,集中暴露了中储粮系统纵向监督无力、横向监督缺失的问题。如有关专家所言,应就此认真研究如何改进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这是第一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还应将该案置于国有企业治理的层面,探讨如何完善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国企的监督,以信息公开、多方参与、法律约束形成对国企的多边治理格局。必须有效遏制国企病症,才能真正断了“官仓老鼠”的活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