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罗志军: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驻点调研的体会和思考

1

2013年4月11日上午,罗志军与村民姚长友拉家常。因老姚听力不好,罗志军拿来纸笔,手口并用与其交谈。

2

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全省开展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原来规定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集中5到7天时间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驻点调研,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年来我们以这一活动为抓手,推动各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收到良好成效,并实现了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与、所有村(社区)联系、有重点信访案件地区落实领导包案这“三个全覆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创新了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内涵和形式”的批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也坚定了我们持续深入开展好这一活动的信心。

今年4月10日至15日,我在扬州的高邮市金港村驻点调研。这个村是苏中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所在的里下河腹地也是全省的“经济洼地”。连续第三年一头扎到村子里的时候,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乡亲们在与我的相处交流中也更加无拘无束。我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对我也毫不见外。所谓“润物无声”,可能说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实之中的真切。今年我主要带着三个问题,以期在基层和群众中求得解答。

围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从基层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由点到面思考如何从政策和工作层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些年,每当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点上调研考虑面上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已经成为省委工作的一个习惯。也正是因为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根本工作路线,近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提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很快转化成全省上下的共同实践。去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今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相比较而言,在我省三大区域中,对苏中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并打造强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专门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完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驻点调研几天里,我对金港村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日常生活、村庄环境整治和集体经济发展等作了仔细了解,获取了很多感性的认识,也启发我对苏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探询。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基层进行的实践探索,正孕育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的发展前30年是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后30年是一个从合到分的过程,现在是在统分结合方面追求最佳的结合点,并要求积极探索如何使务农不靠国家补贴同样能够致富。金港村在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实践,印证了总书记对农村发展大势的判断。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从2008年组建蔬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来,流转耕地面积占全村的1/3,引进创办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20多个现代农业项目。村民们告诉我,流转耕地每亩每年租金700元,到农业园打工每天净得6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那么“统分”结合究竟什么样一个度比较合适?调研中有个种粮大户对我说,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他家现在就集中了150亩地,已经可以做到不靠国家补贴也能赚钱。如果要效益再高些,并考虑到生产经营的能力,像他这样的种田大户,土地规模在200多亩比较合适。在金港村我看到,土地流转不仅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而且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分工,让擅长种地的种地、善于养殖的养殖、有营销能力的做经纪人,同时催生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的发展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前景广阔。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把“统”的优越性与“分”的积极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责任编辑:徐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