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十分重要,只有抓好这一环节,才能使科学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面总结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和经验
我们党历来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和经验。比如重新编译校订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部分重要著作,撰写了一批基本理论普及读物;发表了一批有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编写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推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产品;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点;构筑了一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等。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次思想理论建设。以此为代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点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更加具有科学性。近些年来理论大众化工作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革命”思维向“建设”思维的转变,即从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来推进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二是实现了从“单位人”思维向“社会人”思维的转变,即不再仅着眼于传统的体制内人群的思想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三是实现了从“单干”思维向“集约”思维的转变,即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分散的、以个人或小集体为主的思想理论工作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逐步形成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迎接中华民族复兴乃至引领世界文明潮流之胸怀,举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战线之全力,而开展的一次科学性很强的理论建设。
以这一理论工程实施为龙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这些工作,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多最全的国家;在国内,马克思主义不受重视的局面大有改观,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基本解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及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一句话,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我国的现代文化建设以及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建设进到了一个新境界。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理论水平,极大地提升中国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弥足珍贵,需要认真总结,弘扬光大,这对于我们继续推进理论大众化工作具有长远意义。
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科学理念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当前的理论大众化工作还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问题。为此,需要在理论大众化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科学性。
有人可能会问,理论普及工作弹性很大,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科学性?不错,理论普及工作的确有不确定性的一面,然而,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同任何工作一样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按照理论普及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进一步转变不适应时代特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理论普及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理论普及工作的科学性,首先需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自觉树立理论大众化的“顶层设计”理念。纵观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技术信息化的迅猛推进,国家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还包括意识形态安全。近些年,一些国家发生的所谓“颜色革命”都与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被冲破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支柱,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就必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真正掌握。这就需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对理论大众化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政策措施。
第二,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作和普及理念。当今人类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选择和接受各种新思想提供了快捷无比的手段,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格局被彻底打破。在此种情况下,传统的“以作者为本位”的创作方式被“以读者为本位”的创作方式所取代。千百年来,精神生产者一直是少数社会精英,正是他们依靠自己所拥有的相对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成员的信息不对称,引领着广大读者即社会受众的思想潮流。孔子讲的“上智而下愚不移”就是这种精神金字塔的写照。然而今天,人人可以迅速获得新知,人人可以当作者。在这里,传统作者的精英地位动摇了,精神生产的“买方市场”形成了。由此,思想理论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千百倍。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这种激烈的思想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满足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需要进一步树立“理论社会化”理念。现代精神生产也越来越社会化,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体的多样化格局逐渐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很难继续发挥作用。譬如我们不可能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组织外资企业职工学习党的理论。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实现社会化。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理论创作;另一方面,要让社会大众主动地参与创作。在互动中激发人们的理论兴趣,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新的思想,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四,需要进一步树立“理论载体化”理念。这也就是“把软实力做硬”的理念。综观历史可以发现,任何精神支柱的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把看起来很软的精神信仰载体做得很硬。这些载体一般有六个要素,即“经”“僧”“众”“庙”“像”“礼”,也就是经典、教师、听众、殿堂、形象、礼仪。不论儒、佛、道,还是基督教等概莫能外。中国古代为了表彰圣贤,或敬仰先祖,也多采用建庙、树碑、立牌坊等方法,并有一套礼仪规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使这些礼教信仰借助于这些硬化的物质载体或礼仪载体而流芳千古。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也应当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设的经验,加强先进思想文化的载体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