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方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科学化,不仅需要有新理念,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转变工作方式,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新方法新措施。
首先,应当对理论大众化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各级思想文化部门应当按照中央关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精神,研究部署今后十年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把理论大众化作为今后整个中央理论工程的重要内容来安排。2004年以来,中央实施的理论工程成果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包括经典著作编译、基本理论研究、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研究等。中央理论工程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当是什么,大家可以研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在继续做好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加强理论大众化工作,切实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就需要对理论大众化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其次,大力转变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式。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作和普及理念,理论工作者需要从传统的“作者本位”转变为“读者本位”工作方式,积极深入基层,把理论同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时刻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从事理论创作和宣传普及工作;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需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各类媒体需要克服传统的“主持人本位”言说方式,实行“受众本位”互动言说方式,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受众参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思考;党和政府的思想文化宣传和管理部门需要克服“我要宣传”的传统工作方式,建设思想文化服务型机关,逐步形成群众离不开的“要我宣传”的工作格局,特别要克服“管卡压堵”的消极方式,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生产,并共同分享社会精神文化成果。
再次,大力加强思想文化载体建设。要实现理论普及工作的社会化,把软实力做硬,需要努力研究借鉴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设的做法,在建设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礼制载体方面下功夫。比如,应大力加强先进思想文化以及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建设,为人们提供学习和礼拜的场所;应大力组织编写理论大众化普及读物,尽可能向参观者或索要者免费赠送;应充分发挥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的作用,尽快建设一支面向社会群体的高素质的理论宣讲队伍,充实各个文化教育基地;应突出抓好体制外人群的宣传普及工作,特别要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广大农村、城市社区等人群的思想文化教育的新方式;应突出抓好经典作家、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形象宣传,充分利用雕像、塑像、画像以及城市、街道命名等形式,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应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礼仪形式,建立新的礼仪规制,充分发挥我们的组织优势,组织好各种礼仪活动,包括举办成人仪式、入党仪式、入团仪式以及各种纪念活动等。通过这样一整套的载体建设以及相关的系列组织活动,就能够使先进思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步深入人们的心灵。
第四,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主动把我们的思想文化推向世界。只有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主动发声,积极表明我们在关乎人类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的正确态度,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广泛的思想文化交流,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思想理论受众,增强我们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在国际思想文化舞台上,同样需要在物质载体、礼仪方式、读物编写、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当然,这些工作做起来更难,需要结合各个国家人们的习惯。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加之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就一定能够不断扩大中国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统筹全社会力量,合力推动理论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责无旁贷,但这决不仅仅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要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鼎力合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能够顺利推进。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未有穷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采取新措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时代铸魂,为事业固本。
(作者: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