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执政党软实力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执政能力之维
(一)执政党软实力建设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除前述的时代精神嬗变作为外在于政党的力量推动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外,政党内部同样存在推动力,作为执政党,政党软实力建设就是其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最根本的推动力。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执政党软实力本身内含着政党文化,但政党文化主要是静态层面的概念,执政党软实力更具有动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领导力、凝聚力、创新力、社会整合力和对外交往能力等,这些力构成动力系统,不断调整、变化、组合,使得执政党在适应执政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推动政党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种由执政党软实力建设产生的推进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等具体的载体加强执政党软实力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进而通过政党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又如,通过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扩大党内直选范围、完善党内监督体制等举措,不断加强党内民主法治建设、党员素质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不断提供推动力和拉动力。再如,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通过持续拓展多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力发挥政治协商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增强维护、实现和整合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更为民主、法治、科学、和谐。
对此,还可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下,即从前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当前,一方面,全球化日益演进,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诸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愈发重视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来宣传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以增加其影响力并谋求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国内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不但经济总量、阶层结构、分配方式等在不断变化,而且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交往方式等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因此,必须实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5]的重大战略举措。而政党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软实力中,政党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要加强政党软实力建设,政党文化建设则是核心环节,由此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执政党软实力建设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执政党软实力建设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目标
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一方面受时代精神嬗变的推动,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需要的必然过程,另一方面,又受执政党软实力建设的推动,是执政党自觉和主动的行为,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反映了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是客观决定性与主观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其转型与创新必然有一定的目标,其目标设定与调整受一定时代条件下政党软实力建设的决定,质言之,执政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升一定时代条件下执政党的执政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伴随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6],“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新社会阶层大量出现,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17]伴随国内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型交往方式的出现,不同社会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及参政议政的渠道更为多样和畅达,提升以多样化、差异性为重要特征的社会条件下的执政党软实力,以有效整合和积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直接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针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内容和结构的转型与创新,并“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18]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域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关系,从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加深认识,加强把握。总之,通过政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提升党员和党组织的执政为民意识、服务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放创新意识等,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根本目标。
余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执政党愈发重视通过推进政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以适应执政环境的变迁,提升政党软实力,这是当今政党政治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同样是在新的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时代精神嬗变与执政党软实力建设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两个重要的维度,由此,可以从政党内部和政党外部两个视角以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的本质、动因、内容、目标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而时代精神嬗变、执政党软实力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三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交融,互为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在受到时代精神嬗变、执政党软实力建设的推动的同时,又为时代精神嬗变、执政党软实力建设提供着强大动力,三者在政党外部和政党内部不断组合,形成继承传统又变动不居的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通过先进的政党文化统领和整合各种价值观念形成合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廖志成:《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路径的思考》,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2]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3]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4页。
[4][7]《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7、32页。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6][9][13][14][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0、31、31-32、30页。
[8]《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0]高林远:《改革开放30年三次思想交锋的回顾与启示》,载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1]孟凤英:《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载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
[12]俞可平:《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7页。
[16]《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7]杜运泉、李力:《略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模式的转型》,载于《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18]《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肖柯,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