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对华“前恭后倨”的背后

安倍对华“前恭后倨”的背后

(原题:安倍对华外交的逻辑)

1

没有在今年8月15日当天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心中的“遗憾”又多了一分。去年8月15日,沉寂5年再度竞选自民党总裁的安倍曾参拜靖国神社,并多次表示“为先前担任首相时没能参拜感到痛憾至极”。事实上,真正值得安倍遗憾的是没能像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时那样打开对华外交的局面。因为与那时一样,对华外交依然是安倍上任后面临的最大外交挑战。所不同的是,向来对华强硬的安倍当年能主动“破冰”,缓和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冷淡的中日关系,如今他却没能找到化解中日僵局的突破口。钓鱼岛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当然是主要障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安倍的“国家正常化”战略中对中国的定位。

安倍有着强烈的“复兴日本”的使命感,而且摆脱“战后体制”、实现“国家正常化”,也已成为日本政治的主流。但安倍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国家正常化”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对华外交。“国家正常化”涉及突破和平宪法、打造强大军力、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以及重建日本的国家身份。从安倍两度出任日本首相期间对华外交实践来看,中国因素都被当作推进这一战略的重要外部动力。无论是主动调整政策改善中日关系,还是以对华强硬压缩两国关系缓和空间,这种明显存在悖论的外交姿态是符合“安倍逻辑”的。因为中日关系的冷淡还是缓和,在日本方面,除了国内政治因素,更取决于中国因素能在安倍的“国家正常化”战略中扮演何种角色。

“前恭后倨”的背后

2006年安倍首次出任日本首相时,中日政治关系已经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降至历史最低点。自从安倍1993年首次当选议员踏入政坛以来,支持参拜靖国神社、对华政策上态度强硬几乎是其鲜明的“政治标签”,安倍仕途上的平步青云也得益于小泉的大力提挈。安倍上任后收敛对华“鹰派”锋芒打破中日政治僵局,直接动因是国内因素。小泉执政后期,日本经济界改善中日政治关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经团联、日本企业家协会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频频组团访华,给日本政界施加压力。反对党日本民主党把对华政策作为攻击自民党的政治牌,时任党首小泽一郎访华并与中国高层会晤,在改善对华关系上显现出积极主动的高姿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