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确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此消息激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因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还在于“三中全会”四个字激起了人们对35年前那场激动人心的会议的回忆。这次三中全会的重点是什么?要从习李主政以来的言行中寻找蛛丝马迹。
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此消息激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人们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抱有期待的原因在于,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的最重要会议,会议不仅将阐述经济政策的走向,也将对过去一些积重难返的社会流弊给一个说法。历届政府的治国水准,都可以通过三中全会看出端倪。另一个原因在于,“三中全会”这四个字激起了人们对35年前那次激动人心的会议的回忆。
虽然这是一场政治性很强的会议,但核心还在如何调整利益分配,因此,经济政策是重头戏。至于这个“观”那个“梦”,都是为了装点门面,门里面具体是什么才最关键。毫无疑问,这次会议文件在经济上会写得面面俱到,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三农、科技等领域都会囊括,但重点是什么呢?这要从习李主政以来的言行中寻找蛛丝马迹。
十八大后,习近平高调反腐、反浪费、反四风,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凸显了他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而李克强提出了“改革红利论”,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不仅要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同时要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
这一段话基本可以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在政治上要树正气,在经济上要释放改革红利。前者是对后者的保障,后者是对前者的巩固。
如何释放改革红利?就是围绕增量和存量做文章。过去,做大增量的方法是通过政府主导,上项目,做大GDP。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加速了贫富分化,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助长了权力寻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做大增量,可能转向以社会投资为主,扩大民营资本进入领域的开放,尤其是服务业。通过简政放权,削弱权力和市场的关系,依靠内生力量产生改革红利。
优化存量利益的方式较为复杂,这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调整,会比“触动灵魂”还难。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