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规模与经济可以持续发展的潜力而言,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成为世界级大国绝非遥不可及。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于世界第一。一个实力壮大到如此地步的中国,将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路,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早已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处于由地区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过渡期
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也改变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80年,中国经济列世界第11位,2000年上升到第6位,从2004年起,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意大利,2005年超法国,2006年超英国,2010年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区域大国,改变了自二战以来的亚洲发展格局。曾经以“雁阵模式”引领亚洲的日本动力弱化,已走到尽头。中国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仍不如日本,但在很多产业市场上与日本落差减小,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体的竞争加剧。
按硬指标计算,中国经济的许多构件已成长为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全球400多种制成品中,中国有20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年增5个左右,总数达60个,世界前10强企业中,中国占3席(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1985年不足3亿美元,2011年迅速增加到3100多亿美元。中国对非洲投资总额有时甚至超过世界银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说,过去10年中,中国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个世界最贫困的地区提供了672亿美元的贷款,同期世行仅为547亿美元。中国出境游人数5000万,目标国家139个,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在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张持续而迅速,国际贸易地位上升十分突出。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排名第26位,2000年升至第3位,2010年取代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1.5万亿美元),也是世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据美联社2012年12月份的一项贸易数据分析结果,在短短5年内,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大部分国家的大(或最大)贸易伙伴,包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类美国盟友。2006年,美国还是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只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到2011年,两国明显互换了位置:中国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从非洲到美国,这一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经商方式。中国20多年前几乎不进口美国大豆,但现在进口美国大豆2400万吨,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1/4。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980年为世界第37位,2006年起升至第一,2012年达到3.3万亿美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