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刚:中国改革打破既得利益群体最难

袁志刚:中国改革打破既得利益群体最难

20130301092310214492

中国改革最难的就是打破既得利益群体,而突破这些现有利益群体的方法,借助外力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外开放,并以开放促进改革。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全球弥漫着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美欧已是明日黄花,乃至认为世界的未来,将要由新兴经济体领导。

后危机时代,所有发达国家在开始阶段均十分紧张,而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是随着美国对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复苏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新一轮全球化

作为美国构建全球新自由贸易秩序的核心之一,新的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无论是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PP(跨太平洋自贸协定),包括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实际上都是在为全球自由贸易制订“经济宪法”。而这些国际贸易框架中的关键内容包括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自由贸易、投资协定、服务贸易开放等等。

而随着WTO红利的逐渐消退,中国也迫切需要推进新的国际贸易框架协议的达成,以重新确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并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参与国际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的制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没有选择,必须要“再入世”。

全球化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有阻碍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阻力铲除。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最根本的结果是提高经济的效益。尽管这其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全球的资源将由此得到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资本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就会带来全球其他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劳动力优化配置,带来全球的土地优化配置,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最根本是促进全球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在自由贸易的秩序下,全球GDP的饼肯定是越做越大。当然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非常大,肯定有些国家获利更多,有些国家获利更少,因此这些就需要谈判。

中国和美国之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素禀赋,但一个基本的判断前提是,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里所处的地位、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美国比差异性非常大,其基本面是互补的,当然竞争和冲突也肯定存在。我认为,中国加入TPP,对中国和美国来讲都是利大于弊,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之风劲吹的同时,中国也走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口。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如何释放制度红利。而改革的发端首先应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过去十年来看,政府介入经济行为过多,经济领域中行政权力无处不在。

市场体系的完善、微观经济主体的强壮是中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从过去的十年加入WTO来看,当时很多人觉得开放后会出现问题的领域,都没有出现大的风险,相反都在问题解决之后,大大提升了竞争力;而长期受到保护的行业反而越来越落后。

中国加入新的国际贸易协定,必然会极大地推进中国制度的改革和制度红利的释放,而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则是投资主体和投融资体制以及要素市场的扭曲。在TPP中,最要害的内容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负面清单管理、高端服务业更高程度的开放,短期看这些对中国的确有很大的冲击,但是从实质性来看,中国改革最难的就是打破既得利益。如何突破这些现有利益群体呢?只有对外开放,并以开放促进改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