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民党是德国民主制度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因为始终坚持民主、自由和社会公正,社民党曾多次遭遇危机,两次被禁,众多党员受到迫害。特别是在俾斯麦的反社会党人法(1878-1890年)时期和希特勒统治时期(1933-1945年)。1933年3月,社民党是唯一有勇气投票反对给希特勒授权的政党。残酷的高压和迫害使德国社民党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政党,即使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存续发展。该党有着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时期,被公开取缔的德国社民党建立了各种社团,继续进行活动并利用议会合法讲坛积极展开活动;在二战时期始终顽强地坚持从事地下抵抗运动,成为德国唯一一个经历了二战而没有中断历史的政党。战争结束之后,在其他政党纷纷忙于重建、改建之时,社民党却能够立即恢复活动,在全国及各州党的组织机构还没有重建和恢复的时候,很多基层支部的党员就已经开始挨家挨户地收取党费了。
二战之后,面对德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民党也逐步调整自己的纲领和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但党的目标依然是争取更公正的社会分配和更多的机遇公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社民党在60年代末提出了“我们敢于实行更多的民主”。社民党总理维利·勃兰特主张更多的民主,克服传统的保守观念,更公开地处理纳粹的历史,通过更高的经济增长实现更多的社会公正。这基本上是德国社民党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主张。
德国社民党发展的历史是曲折的,但其为所谓“小人物”谋求社会地位上升的宗旨从未改变。社民党经最终也承受住了严峻挑战,坚守了自己的核心信念。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所称赞的,是德国的工人运动将“社会主义理想和民主联系起来。”德国社民党在减少特权、争取男女平等、以及和平、自由、民主和人权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二、并非简单的利益集团:从无产阶级到新中间
德国社民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150年的风雨发展至今,是因为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利益集团政党,而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德国社民党成立之初,德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工业发展刚刚起步。而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当今的德国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了。德国社民党的历史纵贯前工业社会至后工业社会,期间的历史发展天翻地覆,社会冲突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社民党的群众基础也在不断迁移。
德国社民党起源于社会运动。成立之初,德国社民党的主体不是产业工人,而是城市手工业者。因为19世纪中期的德国产业工人大都来自农业地区,缺乏组织传统和经验、团结互助的能力以及创建工人组织的指导思想。而诸如排字工人、皮匠、旋工、木工等城市手工业者却拥有上百年的行业协会传统。他们虽然不是现代工业工人,但却依靠组织能力、较好的教育程度和传播能力成为德国社民党的先驱。19世纪中叶,工业的发展使城市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晋升的希望破灭,在对传统的期望和对现实的失望的紧张关系中酝酿出新的抗议运动,并吸引了知识分子的加入。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的联盟主导了1863年到1933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直到一战后,大批从战场返回的士兵留在了城市,产业工人的队伍逐渐壮大,并成为社民党的主体。
二战结束之后,而在西部的美英法占区,德国社民党拒绝与德国共产党合并,并且延续了该党在纳粹统治之前的政治传统,党的代表人物库尔特•舒马赫认为,德国社民党必须扩展其社会基础,要向中间阶层推进;最终目的是议会民主制,党派多样化,国家只对经济实行适当的温和调控。
但数次选举失败使社民党认识到:战后德国的社会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如不及时调整党的纲领和政策,就难以重新执政。1957年选举失败之后,社民党内开展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重点是抛弃意识形态“包袱”,特别是清除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信仰;改变党的性质,使之向一切社会阶层,特别是中间阶层开放,以适应战后社会结构的变化。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就是这场讨论的最终结果。它标志着德国社民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决定性转变: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词语和论证,公开声明:“社会民主党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社会民主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自由、公正、互助”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即争取、捍卫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经受检验”;实现这项任务的途径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民主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这就切断了在世界观和理论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
《哥德斯堡纲领》奠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该党也因而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支持,于1966年参加了大联合政府,并于1969年开始作为主角执政。1969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之后,德国社民党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维利•勃兰特出任战后第一个社民党的联邦总理。他实行了突破性的“东方政策”,陆续与东欧国家包括民主德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包括承认民主德国的国际法地位和波兰西部边界的合法性等等。这使得联邦德国与东方阵营的外交正常化,为联邦德国赢得了更多的外交空间和国际声誉。
《哥德斯堡纲领》使德国社会民主党从一个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政党变成一个体制内的政党。之后的几十年间,社民党不再一如既往地批判资本主义,而更多地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寻求社会改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对党的组织扩大和上台执政起了重大作用。社民党党员人数逐渐增加,1973年达到近100万人。党员的构成也发生了改变,工人比例下降,而职员和公职人员则上升,在大选中的得票率持续上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