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制造强势崛起 中国东盟互补作用更将显现(2)

摘要:在上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尝到中国改革开放“甜头”的国内外投资者们正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的邻居——东盟国家。

东盟优势造就资本磁场

长期以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优惠的投资政策、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等,给中国制造提供了环境。然而现在,同样的优势正成为东盟邻国手中的王牌。

“东盟国家就像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看来,制造业向东盟转移,是在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等情况下,投资者寻求更大利润空间的表现。

位于泰国曼谷泰中罗勇工业园的负责人徐根罗列举了企业转移东盟的好处:一方面是促进企业国际化,通过在泰国生产、销售,稳固市场,并利用泰国的东盟中心市场地位,辐射东盟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泰国橡胶、木薯、海洋、农业资源可以合作开发利用,同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减轻了企业综合运营压力。

然而,除了劳动力、原材料资源、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东盟自身市场等方面以外,通过东盟签订的众多协议打入国际市场,规避国际关税壁垒,是更多企业思考前往东盟的原因。

“东盟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国签订了各项贸易协定。”李光辉说,借助原产地原则,中国的企业可以借道东盟打入欧美和其他国家市场,并避开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关税壁垒。

中国制造和东盟制造可以互补

尽管东盟制造来势汹汹,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制造和东盟制造激烈竞争的表象下,两者在全球产业链中互补作用更将逐步显现。

“制造业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倒逼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的机会。”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说,低端制造业转移东盟,一方面可以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能解放出来,进而升级到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之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内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关注。

2

(图片:9月2日,夜色中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及周边建筑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