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到2012年,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研发(R&D)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发明专利数居世界第一位的发展绩效,[1]我们称之为“中国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持续”,即工业化(重工业化)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高消耗、高投入和高排放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以及低附加值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情、国情都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既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各种国内外严峻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能力将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创造新的战略机遇的关键,就是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013年3月“两会”以来,新一届政府的基本思路就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
那么,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有什么历史脉络?有什么国内外背景?什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它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步骤?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它的战略抓手是什么?
本文围绕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个主题讨论和分析,并提出设想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大背景;第二部分是对“十二五”时期(2011-2012年)主要指标实施进展的中期评估和初步评价;第三部分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及步骤;第四部分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八大“引擎”,共同驱动。
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
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历史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如同中国经济发展版本,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升级、不断“打补丁”、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升级版”的概念最初源自IT行业。IT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以软硬件“升级版”产品的问世为标志,它是对前一版本进一步开发、“打补丁”、完善功能,因此“升级版”产品也具有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卓越、用户需求响应更充分、用户体验更友好等特点。在经济升级这一重大问题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具有丰富的历史记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升级: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这次升级旨在寻求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着力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为迎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奠定了基础。这一次经济升级的战略着眼点是通过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了三大战略转变,[4]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形成的传统模式,初步摆脱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转向更为稳定的增长;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二者协调性增强;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初步转向产业结构更协调的增长;由数量扩张初步转向质量提高;从人民生活改变缓慢初步转向人民生活快速提高;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向初步开放的经济体。这一次经济升级,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注重效益、人民得到实惠的新路,也标志着中国经过三十多年艰辛探索、几经曲折,开始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在这期间也出现多次高通胀和大起大落的情况。[5]
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升级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九五”计划提出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严重的外部冲击影响下,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落”或严重衰退,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从低质量、高增长转向高质量、高增长,从高资本投入、高增长转向资本投入相对下降、高增长,从高能耗、高污染排放、高增长逐渐转向低能耗、少污染、高增长。1995-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29%提高到390%,提高了6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由248%提高至275%,提高了2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由403%下降到353%;能源消费量增长率只为11%,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为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方面初战告捷。[6]从计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九五”计划实施“答卷”取得75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没有曲折的。“十五”期间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设想未能实现,“九五”时期已经初步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出现向高消耗、重污染、低就业的旧有模式的逆转。[7]从计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十五”计划实施“答卷”取得643分。
“十一五”规划作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大幅好转,地区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消费对GDP的贡献有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8]经济发展方式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在此期间工业(重工业)主导,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十一五”规划实施“答卷”取得86分。
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打破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9]
历史经验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版本”每隔一段时间(十年或二十年)就需要一次升级,一方面需要解决前一段经济发展所积累的问题和弊端,另一方面更需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的形势和大势所趋,旨在“两个提升”:一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在全球金融背景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国际市场萎缩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经济外需减弱、坚持出口导向经济困难加剧。以内需拉动增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成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加剧,使得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传统黑色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现有体制机制间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露,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民生改善跟不上经济总量增长步伐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民对于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幸福的民生提出更高要求。
国内形势的压力和国际环境的“倒逼”态势,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也是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中国需要主动推进第三次经济重大转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打造升级版。第三次经济升级是第一次、第二次升级的历史延续和进一步深化,并有不同于前两次特有的含义。
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构想,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延续。这一构想,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化和拓展,这就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纲举目张”的治国之道。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毛泽东讲:“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年11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3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抓住了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牛鼻子”,找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的“突破口”。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对“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和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