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诗作中的海军往事(2)

叶剑英诗作中的海军往事(2)

彭德怀听后觉得有点儿不对头,便同身旁的叶剑英私语了几句。只见叶剑英站起身来,举起酒杯,彬彬有礼地献上一首诗《在巡洋舰上》:“友谊深过太平洋,巩固中苏沿海防。纵有导弹射千里,不如团结一心强。”在这首诗中,叶剑英有意识地强调友谊和团结的重要,含蓄委婉,彬彬有礼。当翻译将大意译出后,太平洋舰队司令和其他在座的苏军将领异口同声地称赞,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场的太平洋舰队机关报《太平洋报》主编沙布洛夫上校恳切地提出请中方译出诗的全文,以便次日将该诗见报。当翻译孙维韬把译稿交给舰队司令索卡洛夫看时,他站起身来,有板有眼地朗读起来。索卡洛夫领会到该诗的深层寓意,兴高采烈地说:“瞧!‘太平洋’这个词一语双关,用得多巧妙啊!我们是太平洋舰队,友谊又深过太平洋……”

《巡视海洋岛大长山列岛防务》

魏武挥鞭看沧海,

岂知东海有长城。

汪洋灭敌空潜快,

岛岸坚防民与兵。

赞颂海上“长城”雄伟气魄

1965年8月24日,叶剑英视察海洋岛和大长山岛的防务。

上午8点多钟,叶剑英登上快艇,来到驾驶台上。首长落座,一声哨音过后,马达启动,艇艏激起了白色浪花。叶剑英迎着海风,凝目远眺。不一会儿,他用手指着远处的3座岛屿,向为其操舰的大队长姚保江询问:“这是什么地方?”“是三山岛。”姚保江马上做了回答。接着,其他首长向叶剑英详细地介绍了岛屿的情况。叶剑英听后深有感触地说:“它构成了大连港的屏障啊!”

快艇很快在大长山岛靠岸了。叶剑英进哨所视察,上哨位瞭望,到舰艇舱室询问,进伙房看饭菜,走访民兵班,还对岛岸的战备防御设施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返航后,姚保江走到叶剑英跟前说:“请首长题词!”叶剑英高兴地接过笔,俯身在海图桌上挥笔写下了《巡视海洋岛大长山列岛防务》:“魏武挥鞭看沧海,岂知东海有长城。汪洋灭敌空潜快,岛岸坚防民与兵。”

叶剑英视察海防,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想起了1700多年前那位颇具文韬武略的魏武帝曹操,想象他当年北征乌桓、东临碣石抒写“观沧海”的豪情,想象他看到今天的人民海军的海上“长城”,又会涌动怎样的诗情,写出怎样的诗作呢?诗人为古人遗憾,为今人自豪。“空潜快”是当时中国海军的发展战略,即依托岸基的雷达观测站来获取目标,然后由海军航空兵对海上实施空中掩护,由快艇兵力出击,一般是护卫艇、鱼雷艇、导弹艇协同作战,对敌方的大型目标实施突击作战。与此同时,潜艇在近海防御的远方形成一道更远的屏障,对较远海域来犯之敌形成威慑。“空潜快”战略形成人民海军一定距离的综合作战半径,即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足以抵御强敌的海上入侵,这对年轻的共和国筑起海上“长城”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人民海军和民兵联防,海上和海岛、海岸多重防线的人民战争的雄伟景象。

《游海》

横槊临江喜赋诗,

曹瞒当日耀雄姿。

看今导弹核潜艇,

征服五洋任所之。

歌咏战无不胜的豪情气概

1979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叶剑英来到黄海之滨,连续数日视察检阅海军部队。

9月4日上午,叶剑英又一次乘坐海军北海舰队猎潜艇出海。返航途中,艇政委徐武增将水兵们用红纸书写、红缎带包扎的诗篇呈给叶剑英,以此表达全艇官兵对首长的尊敬和爱戴。叶剑英高兴地接了过来,一面翻看着水兵们的诗作,一面听着徐政委那洪亮而激昂的朗诵。朗诵完毕,叶剑英带头长时间鼓掌,称赞说:“你们是海军诗人!”

徐武增把一张写着“请叶副主席为我们赋诗”的字条递到叶剑英手里,叶剑英看了看笑着说:“我可没有那个天才啊!”风趣的话语,使大家开怀大笑。最后,他点头应允了为指战员赋诗的请求。第二天,叶剑英欣然写就七绝《游海》:“横槊临江喜赋诗,曹瞒当日耀雄姿。看今导弹核潜艇,征服五洋任所之。”

《游海》的前两句就把读者带入这样一个境界:当年曹操面对长江,引颈高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岂料,不久便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而归。诗中的“喜”字用得绝妙,背后正隐着一个“悲”字。一喜一悲,不仅衬托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由胜转败的结局,也引出战争中的兵器问题。随后,诗人把读者从1700多年前带回到当代,人民海军拥有包括导弹、核潜艇在内的尖端武器,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可以征服五洋,战无不胜。

前后四句诗,上下越千年。叶剑英用极其浅近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极丰富的思想,亦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殷切希望和深远寄托。

(本文作者为广州体育学院历史教研室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