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层次性(2)

改革的层次性(2)

“革命”一词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早已有之,如“殷革夏命”,指殷王朝取代了夏王朝。“革命”者,“革其王命,改其恶俗”,“王者易姓”也。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用武装斗争推翻旧政权的“革命”,在使用暴力层面的意义上是一致的。“革命”一词成为今天的时代用语,源于日本。日本在走向现代化时,采用了中国《易经》中的“革命”一词来译Revolution,但排除了“武力”内涵,也排除了西方的暴力色彩,强调的是尊王改革。日本人对革命的这种理解,得到了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梁启超的追捧。他说:“闻‘革命’二字则骇。而不知其本义实变革而已。革命可骇,则变革其可骇耶?”“revolution之事业——即日人所谓革命,今我所谓变革——为今日救中国独一无二之法门。”⑤当中国现代化研究由进化范式转化为革命范式之后,“革命”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的“暴力革命”与日本人强调的“社会变革”同时被纳入革命一词的理解之中,前者类似于政治革命,后者类似于社会革命。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⑥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⑦

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过深刻分析:“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⑧过去之所以没有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因为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适应的方面仅仅归结为新制度建立之初存在的不完善环节,或者是旧社会遗留的痕迹,以及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而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自己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于是得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结论。

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革命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而改革同样是对旧体制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而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作修修补补;其次,革命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而改革也是全面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再次,革命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改革同样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⑨。最后,就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而言,它丝毫不亚于“革命”。“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⑩所以,改革是一场革命。

显然,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就其地位、作用和影响而言的。它告诉我们一条真理,社会主义不是僵化的、凝固的,而是不断变革的。因此,从宏观层面讲,任何反对改革、否定改革的思想认识和做法都是不对的,都是不合潮流的。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1)

二、改革是体制机制的改进、改良和完善

改革的第二层含义是“改进”、“完善”、“改良”,相当于英文中的“improve”或“perfect”,指通过改变、改正错误或消除缺点来使某事物处于更好的形式或状态之中,也就是变得更好、更完善、更完美。这一层次的改革,可称之为“中观层次”的改革,针对的是一个社会的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