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国梦,这是中华民族期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百年夙愿,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壮丽事业,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梦想宏伟而远大,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正确的道路、精神的支撑和力量的凝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总书提出实现中国梦,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作出的深刻思考,是对中国发展途径和目标作出的科学揭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不平坦,十八大报告强调“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为什么挑战前所未有?因为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并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比如,从世界政治生态变化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角度看,一方面,冷战结束并未消除意识形态的对立,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各种思潮和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力量在国际上还有相当的生存空间,这不能不对我们构成极大的冲击和威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世人意料,西方世界出于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利用他们在经济和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干扰乃至阻挠我们的发展。二者叠加,必然产生矛盾甚至冲突。看一下人类发展史,所有大国崛起之时,都导致政治生态发生剧烈变化,导致碰撞甚至冲突。虽然中国政府一再表明秉承“和谐世界”与“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努力让世界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但并不能改变西方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不可能改变他们把中国视为世界“异质体”的陈腐观念,这便注定中国崛起较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都更艰难和复杂。从我们党自身看,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中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加速转型,都必定给各方面带来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正确有效处理各方面的矛盾问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同样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如何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保证中国梦圆?有两大命题需要思考:一是,在人类文明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崛起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摩擦和碰撞;在精神创造和核心价值观上实现哪些突破,才能保证自己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形成支撑我们事业的强大的中国精神。二是,如何才能有效推进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对于这两大历史命题,我们都必须作出回答,形象一点讲,我们过河需要“测量仪”,负重需要支撑力。
测量仪与支撑力来自哪里?首先来源于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亦如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为什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突出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探索和创新,原因即在于此。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探求真理和掌握真理起家的,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同样需要这样的探索,以保证取得支撑中华民族跃升的科学理论,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努力走在社会前列,有更多的责任担当,更广的实践体验,更深的思考研究,更强的探索勇气。能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关键看理论工作者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和实践的检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方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很多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开创性。自已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对方彬这样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炼,真正实现由一个基层先进典型向有建树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的跨越,确实感到十分不易,十分难得。比如他最早提出的“政治作战”、“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新政治观”等思想观点,虽然有待于完善、深化,但不失其独到的见解和价值。这些都让作为指导老师的我倍感高兴。
方彬告诉我,“看当下中国书系”将一直写作和出版下去。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置于书系之前,就是想和读者一起关注方彬,给予良好的祝愿,期待方彬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尽理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3年6月
(童世平,原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委纪委书记、海军上将,本文为作者为公方彬《看当下中国》一书所作序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