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联想到这几年来,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烽火连天,不管是穆巴拉克还是卡扎菲,最终都难逃倒台覆亡之命运。而更早一些的苏共,在1991年则自行解散,被迫交出政权,退出历史舞台。以上这些国家的执政者或执政党,倒台覆亡的原因固然有诸多方面,但最大的原因则在于丧失民心。诚如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这就是说,得天下自有它的规律可循,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这话反过来讲就是,失民心必定失天下,民心的“向”与“背”,历来决定是“载舟”还是“覆舟”。此可谓至理名言,掷地有声,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或执政党概莫能外。那么,现今对于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民心,以及怎样才能争取民心、赢得民心?这些有关执政与民心的重大问题,也是随之而来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分析。
一、执政:应该怎样看待民心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党除了人民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是说,人民的利益构成党的唯一的利益。由此出发,能不能认为,既然党来自人民、为着人民,党的存在实际上就代表着人民的存在,民心的存在,那么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似乎它已经不存在什么民心的问题了。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不对的。
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以及作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来看,这样的规定决定了,党虽然有着无比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基础,但是,党本身毕竟始终只是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共产党不可能、也不会变成“全民党”。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512.7万党员,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但尽管如此,其八千多万党员的数量与13亿多全国人民比起来,仍然还是少数。因此,绝不能由于党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就自认为可以把党和人民等同起来,以为党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党。党和人民的关系,仍然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这就形成了党心和民心的关系。只要存在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少数和多数、党心和民心的关系,党就一定要争取民心、赢得民心。
再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了追求人民利益外不能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宗旨来看,这也只能合乎逻辑地理解为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居于主人翁的地位。党要时刻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执政的科学基础,时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唯一目的。党有着这样庄严的宗旨和崇高的追求,表明党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达到了认识的高度。但是,绝不能由于党有了这样可贵的理论阐释,就自认为可以把理论和现实等同起来,从而把理论和现实混为一谈。诚然,理论和现实具有一致性,但这样的一致性只是说明,理论可以转化为现实、理论也必须转化为现实。要把理论上党具有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性,转化为实际中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性,党就始终面临着如何争取民心、赢得民心的艰苦的实践努力。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曾经的革命党和现在的执政党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变化。在过去的革命时期,共产党身无分文、毫无权力,但心怀大志、不畏艰难,为了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就会自觉地去动员群众,可以放下身段,可以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在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特别在执政60多年后,党的实力和地位早已今非昔比。现在有些干部为什么脱离群众、那样的飞扬跋扈?因为草鞋换成了皮鞋,板凳也换成了沙发,坐在执政的位置上久了,老百姓来办事,那些当官的觉得好像就是来求他们,很容易忘记了党和政府的宗旨与职责。这种地位的转换和强化,包含着巨大的危险。如果说党在战争年代作为革命党,争取民心和赢得民心具有天然性和易行性的话,那么,在党成为执政党后,争取民心和赢得民心则更显重要,也殊为不易。执政,必须高度重视民心问题,需要下大气力才能做好争取民心和赢得民心的大文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