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厘清对“群众”的几个认识误区(2)

辛鸣:厘清对“群众”的几个认识误区(2)

核心提示:“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的专用话语,是对社会阶级与阶层属性的政治整合。因此,在中国社会,群众既是社会中活生生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又是社会政治话语中表示最大共性集合体的概念。

想当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表现在社会舆论层面说好的不多,说怪话的不少。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几亿农民来说,这是好事,但具体到每一个农民区区几百块钱总不能让我放下手里的活敲锣打鼓满大街去歌功颂德吧,更何况这本来就是政府早该做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再不能借此巧立名目沾点便宜捞点好处的人来说当然老大不乐意了,而他们往往又是“嘴巴大的”人,说怪话也有平台与渠道。

共产党的干部做事当然希望群众说我们好,但不能就为了听好话才去干事。共产党人不能是生意人,就是算账也要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层面算大帐,而不能满足于少数人得了便宜后廉价的甜言蜜语。

因此,群众绝对不是小群体,群众更不能是小圈子,搞小圈子是对群众的最大伤害,把搞小圈子当作联系群众是南辕北辙。甚至有些时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区域内会出现压倒性的多数群体,但对这样的多数性也要做客观分析,要警惕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一定不能把局部区域的“多数”当作真正的大多数。

共同利益:人民群众是共同利益的代名词

在西方社会描绘群众的话语往往是“乌合之众”、“ 群氓之徒”、“ 一堆土豆”等等,最好听的说法不过是“大众”。 讲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孤立个体的利益或这个阶层那个群体的利益。

而“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的专用话语,是对社会阶级与阶层属性的政治整合。因此,在中国社会,群众既是社会中活生生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又是社会政治话语中表示最大共性集合体的概念。这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党员干部就会陷入今天满足这部分群众利益,明天满足那部分群众利益的行为怪圈。按倒葫芦起了瓢,顾此失彼,整天疲于奔命不仅不落好还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在群众问题上,既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固然不能满足群众具体利益的党员干部是无能之辈、无用废物,但看不到共同利益、不能把社会群体引导凝聚到共同利益上的党员干部轻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重则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进而会败坏我们的事业。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