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隐性收入获得规模上的差距而言,隐性收入获得机会的不平等可能更加严重。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并日益成为多种社会矛盾集结的重要根源,已经构成中国当前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诸多因素中,隐性收入差距扩大日益成为一种重要原因。社会需要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市场性的、显性的工资性收入差距问题,那些非市场性的隐性非工资性收入差距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隐性收入获得规模和机会不平等
由于更多地通过非市场化方式进行支付,并且较为严重地依附于工作单位及社会背景等个体特征,不同社会群体获得隐性收入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研究表明,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工人在工作补贴、住房实物性补贴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相比而言,国有部门工资外的津贴、补贴、奖金和福利等隐性收入高于其他部门。这也解释了在国有部门职工市场性工资偏低的条件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持续存在的“公务员热”和“国企事业单位热”等现象。与此同时,特定的一些带有转移性特征的非正规收入,也会受个体或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一些社会背景更好的家庭或个人,能够获得相对更高的非工资性收入。
相对于隐性收入获得规模上的差距而言,隐性收入获得机会的不平等可能更加严重。个人所具有的社会资本、所处的工作单位性质及工作岗位级别,都将对居民隐性收入的获得机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弱势群体很有可能在获得这类隐性的非工资收入机会上,已被排除在门槛之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