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联储一再放出调整美国货币政策的暗示,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财经界的议论焦点。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在于,一旦美国迈出退出量化宽松的步伐,已经习惯了被不断“输血”的全球经济必将再现动荡。事实上,6月19日,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言引发全球股市大跌,就是一场预演。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便被股市下跌、货币贬值、资金撤离、资产价格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虽然中国的表现较为稳健,但前不久爆发的“钱荒”,也提醒对于这种震荡不可掉以轻心。基于这样的考虑,就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的原因、时机、影响以及中国应当采取的对策,《瞭望》新闻周刊近日走访了以下专家学者:
黄薇: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
杨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张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退出或已“板上钉钉”
《瞭望》: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究竟会不会调整其货币政策?
何志成: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市场预期强烈,早晚要调整。正如美联储官员莱克所言:QE是应对危机的非正常政策手段,QE3更属于画蛇添足,不仅对刺激经济边际效应下降,而且很可能引发通胀风险,刺激资产泡沫膨胀,最终引发新的债券市场风暴(收益率暴涨,没有国家再买)。因此,缩减QE规模就是迟早的事。
张捷:我觉得会调整。油价一直处于相对高位,而其他资源价格也没有降得太低。这种状态下,在美元、股市上涨阶段可以看到美国的财团没有太大动作,倒是欧洲、亚洲的主权基金频频出招。美国此时如果收紧资金,刚好可打击这些国家。
黄薇:目前看来,量化宽松对于美国经济而言确实是“有功之臣”。但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措施,如果不“见好就收”就容易“过犹不及”。
2013年美国一季度GDP增长达1.8%,二季度修正后的数据为2.5%。在经济已经开始趋稳的情况下,继续刺激经济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如果此时不退出量化宽松,可能会引发新的其他问题。因为,经历了长期的宽松政策之后,大家对风险敏感度会下降,会导致资金在高风险的地方聚集;另外,还会带来价格水平和通胀方面的担忧。
《瞭望》:如果退出量化宽松真是确定的选项,那么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
黄薇:退出量化宽松是美联储必然要迈出的一步,关键在于退出的时机和节奏。对于美国而言,如果退得太快,可能会把现有经济复苏势头压下去;如果退得太慢,潜在的风险就有可能爆发。因此,具体何时退出,美联储现在也在相机抉择,关键要看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的整体表现,通胀率和就业率仍是其参考的重要指标。
美联储7月底的会议纪要表明,如果经济复苏情况符合预期,那么美联储官员有望开始缩减每月850亿美元购债计划,时间最早可能在9月份。应当看到,退出将会是一个非常渐进的过程。退出的大体次序可能是,先减小购债规模,再逐步停止购债,最后是抛出债券、调高利率。
张捷:9月份是有可能的,因为再晚就到了圣诞节。按照美国的习惯,一般在临近圣诞节时也不愿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而圣诞节以后,实际上只剩下最后半个财年,大家也要做一些业绩。因为按照西方的财年计算,9月份差不多刚好一个半年报。
何志成:美联储7月底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12位官员均一致认为如果经济增速符合预期,将在明年中期结束QE3。这句话意味着,在今年第四季度就开始缩减QE3的概率极大,具体退出时间很可能就在10月份,明年中能够结束QE3,但要想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修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
美国经济“复苏”玄机
《瞭望》:有声音认为,美国经济出现的积极复苏态势是美联储有胆量酝酿退出量化宽松的重要原因,事实果真如此吗?
杨斌:7月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6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长19.5万人,失业率为7.5%。美国媒体宣称在就业数据好于预期的刺激下,美国股市出现了全线高涨的局面。但是,随后不久《纽约邮报》报道的一则消息引起了轰动,美国劳工部的一位前高官站出来大胆披露了真情,美国政府对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存在严重失真问题,美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真实失业率远远超过了10%。
这位美国劳工部的前高官名叫凯瑟·豪尔,他从2008至2012年一直担任劳工统计局的局长,堪称是负责主管美国失业统计工作的权威人士,他坦言失业率如此严重低估仿佛是开玩笑,导致人们过于乐观地误判了美国经济形势。其实,早从2009年6月起,美国官方就正式宣布进入了经济复苏阶段,此后GDP一直不断增长而没有再陷衰退,但这可能只是假象。
长期跟踪研究美国官方统计数据的美国著名统计专家约翰·威廉姆斯认为,近年来美国经济从未进入复苏的阶段,美国官方高估经济增长的办法是低估通货膨胀。这既掩盖了经济衰退,又淡化了通货膨胀。倘若沿用克林顿政府时期处理通货膨胀的统计方法,经重新计算就会发现近年来美国陷入了“停滞膨胀”,当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左右,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2%左右。
他认为,除了美国官方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即使是在官方公布的任何其他经济指标系列中,如制造业指数、就业、房地产价格、能源消费等等,都没有发现正常复苏中应有的持续增长趋势,而是仅有断断续续的时而衰落和时而反弹现象,一旦出现短期反弹就会被官方和媒体大肆宣扬,误导人们形成美国经济正在强劲复苏的错误印象。
《瞭望》:如果复苏态势没那么好,美联储又为何要退出量化宽松呢?
何志成:如果从美国实体经济角度看,当然是汇率越低越好。但伯南克必须考虑虚拟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以及美元的国际地位。
客观地说,在当前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元的地位已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美元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国际老大地位,还能保持多少年,已经是疑问。即使对美国经济的稳定来说,弱势美元政策也是灾难性的政策。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持有的美债数量已超过5万亿美元,美国债券市场其实是靠强势美元来维持。比如,当伯南克提及要在9月开始退出QE3后,中国和日本政府都在大规模地减持美国国债,这也是为什么8月中旬以来,美元会走下坡路的原因。
现在,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远远超出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债券市场,更关键的一点是,美国政府债券,主要买家包括各国政府和各国央行。比如中国政府,手中有超过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日本政府也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如果考虑到美国还有巨大的地方债、企业债、金融债被各国央行和商业银行购买,美元太弱,影响到美元信誉,谁还敢买?这最终将引发美国证券市场动荡,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
如果真的出现弱势美元,美国是受损最大的国家。届时,不仅美国形象受损,美国政府的开支将更加捉襟见肘,债券市场的动荡还会反过来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和就业。现在,奥巴马天天在为扩大美国政府债务上限与国会吵架,届时可能不用吵了,因为美国政府开支的“审批权”已经不掌握在国会手中,而是掌握在诸如中国这样的外国央行手中——它们不买,只能靠美联储来买,靠美国的纳税人来买,靠通货膨胀来买。对这一点,奥巴马最终会想明白,伯南克更明白,他的继任者不会不明白。
杨斌:根本原因是美国的股市、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泡沫都濒临破裂边缘,滥发货币刺激和维持泡沫的政策效果已越来越差。美国国债在美联储尚未退出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出现价格猛跌和利率骤升,威胁到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和垄断财团难以操纵压低利率,可能刺破数百万亿美元的利率避险衍生产品泡沫。
美联储考虑到政策失效危险很可能选择时机主动刺破泡沫,现在发出信号可能意在促使金融资本提前进行战略布局,避免泡沫骤然破裂给华尔街金融资本造成重大损失。当前,国际媒体正在热炒新兴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的舆论,这意味西方将对新兴经济国家发动新一轮金融战争袭击,制造股市、楼市、汇率、利率的大起大落并谋取暴利。
张捷: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为本国的资本集团服务的。如今,美国的金融系统中有大量现金,一旦量化宽松退出后,必然造成新兴市场国家的股价大幅下跌,接下来它的相关财团就可以去抄底。我相信美联储很清楚量化宽松退出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对美国而言,由此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坏处。
因为,如果美国退出QE,首先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要回流,其次意味着日本和欧洲无法继续宽松,日欧经济所受到的影响会比美国所受到的影响更大;相对而言,美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