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墙、广积粮”应对全球金融震荡期
《瞭望》: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当做好哪些准备?
杨斌:中国面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与国际热钱撤离的危险,不能依靠股指、利率、汇率衍生避险工具来规避风险。因为市场涨跌和避险工具都受到国际金融大财团操纵,随时可能发生出人预料、反复无常的双向突变,交替运用唱空、唱多、做空、做多的复杂组合。比如,舆论唱空而暗中做多吸筹,舆论唱多而暗中撤资做空设局;时而唱多、做多两手并用刺激泡沫膨胀,时而唱空、做空双管齐下打压市场,市场暴跌越狠做空布局就获利越大。
中国规避风险应该借鉴西方社会改良时期的成功经验,像当年美国采取严格的金融管制化措施限制投机活动,欧洲、日本等实行严格的资本账户、利率、汇率管制,确保资源流入实体经济而不遭到投机资本的掠夺、挥霍,这样就很容易规避外汇紧缺、热钱逃离、汇率突变等风险,解决国家债务、地方债务、福利负担等诸多困难。
二战后世界各国战争债务负担沉重远远超过今天,政府依然可以增发国债进行大规模战后重建投资,在资金、物资紧缺时期大幅度改善社会福利保障。日本资本家恰恰是在战后穷得叮当响的困难时期,为笼络人心挽回战败带来的资本主义信誉扫地危机,倡导终身雇佣制、职工以企业为家等社会改良,非但没有加重国家、企业负担,反而大大加速了战后重建。中国应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
何志成:对中国来说,最担心的可能是美元突然间走强或者走弱,引发资金(热钱)非正常进出。但实际上,如果做一次利弊衡量,美联储逐步退出QE3,对中国经济是利大于弊。比如,市场担心热钱回流会导致中国流动性紧张。岂不知流动性尤其是国际热钱走不走,关键点在中国有没有赚钱机会,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很大,只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就能释放,未来盈利点很多;中国股市点位很低,适度积极的股市政策就能留住资金,而股市出现赚钱效应,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刺激实体经济。
因此,与国际金融势力博弈要学会借力打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对中国来说,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包括重点宏观调控政策,可能更重要。如果需要加一点,就是下半年可以适度地微调货币政策,为改革和稳增长释放健康的流动性。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防范国际市场大幅度波动所造成的汇率风险,尤其是外汇储备贬值风险,唯有坚持鸡尾酒式的外汇储备原则,同时有计划按比例逐步地减少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人民币尽早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过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做到“任你呼风唤雨,我自岿然不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