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2)

辽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2)

城镇化绝对不能“没文化”

当下城镇化火热虚高的背后,缺少个性特色的城区开发,千城一面、万楼一貌,除了各地气候与物产有所不同,几乎看不出城市间的差异,看不出城市的历史与人文积淀,看不出有什么文明和思想传承。没有文化的城市无异于没有灵魂的人。没有城市建设的文化自觉,该是多么不幸和悲哀。应当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力争在开发中保留历史文化,在改造中传承历史记忆,在建设中留下文化基因。即使是最古老、最破旧的城市遗迹,也要精心保留和传承下来,烙印城市特色魅力符号,亮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让城市成为唯一。

城镇化必须注重“功能化”

城市建设重在功能,功能建设决定城市质量。同为市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其感觉和状态大不相同。生活在美丽舒适宜居城市里的居民,与蜗居在脏乱差城市里的居民相比,其生活质量和满足感有天壤之别。这种差距源于城市建设功能,更取决于城市建设者的素质与能力。客观地讲,区位、气候与物产是城市差异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在不同的区位与气候条件下,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关键是看怎样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镇化至高境界是“人性化”

人是城市化的主体。理想的城市不仅宜业、宜商和宜学,更应宜居、宜养和宜游,说到底是适宜人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然而,目前我国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就业城市化快于农民市民化,多数农民工虽然以“常住人口”的身份被统计在城市化人口里,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市民,没有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许多农民工“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福利在乡下”,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急需过渡到“全城市化”,实现“同工同酬同福利”,成为无差别的新市民。此外,城市软硬环境建设,往往见物不见人,缺少人性化的规划与建设,有的城市甚至以“建设”的名义破坏城市文化和生态。城市发展急需回到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上,坚持规划建设、人文关怀、绿色城市和商业文明等基本原则,走城市人文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一个以自然美为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城镇化明智选择是“集群化”

城镇化路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立足于国情、省情和市情。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保住耕地安全底线始终是首选战略。因此,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欧美分散化、郊区化城市模式,应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走城市集群化发展道路,尽可能以较少的土地非农化支撑人口城市化。应当由过去强调“以小为主”转为“大中小并举”,大力发展大中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适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内聚性城市群、依存性城市群或网络性城市群,以城市群“极化效应”牵动城乡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过去,辽宁城市化率领先全国,得益于城市群的崛起。未来城市化更需集群化发展,依靠大城市圈或大城市群汇集要素、集群产业、集聚人口。

城镇化不宜过度“行政化”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问题,是攸关城镇化成败的大问题。由于历史传统和体制等原因,过度行政化的现象带有普遍性,城镇化建设也不例外。比如近年来,政府采取撤县建市、撤县设区和区划调整等方式,满足了区域扩张与城市增长的需求。但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容易导致资源错配,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有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急需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撤出城市建设的微观领域,实行 “积极但不干预”政策,集中精力做好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依靠市场(公司)力量聚合城市发展要素,依靠市场杠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与质量。

□金太元(作者系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