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教育发展陷入文化“内卷化”
事实上,城市化或乡土化两种文化取向在我国农村教育实践中均客观存在。然而,关于农村教育路在何方的问题至今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问题没有答案并不表明人们没有思考,而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仍然没有答案就容易愈加困惑,以至最终深陷于文化选择的“内卷化”之中。尽管内卷化的含义不断发展和变化,到如今已经变得复杂而含混,甚至由此产生出了一些更加纠缠不清的问题。⑩然而,它无论在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在历史学、文化学领域,仍然有着内在的契合性。11所谓“内卷化”是指某种意识、制度或者现象保持原有方式无休止的内旋,并且一直没有实质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困境就体现了“内卷化”的特征。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处在城市化和乡土化的交叉路口,不知哪一种才是“应然”的农村教育发展道路,哪一种更能促使农村教育得到健康发展,此时“内卷化”所引起的痛苦和焦虑油然而生。
在农村教育中最大限度的减轻痛苦,甚至还有可能完全消除痛苦,我们应对此保持乐观态度,12其中沿着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来寻找答案或许是一种“柳暗花明”的思维方式。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一般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其中文化中心主义是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他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1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乡土文化中心主义和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倾向,它的主要特点是文化认同比较单一,非此即彼,典型的笛卡尔式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不可否认,城市地区在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公共交通以及生活设施上与农村相比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城市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甚至有人认为农村的现代化必然依赖于城市的现代化。然而,农村所特有的乡土风情、传统民俗、善良淳朴以及睦邻友好也是现代都市所“遗忘”的,现代城市市民在生活间隙也渴望站在乡间的田野上,去感受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因此,所谓的城市化和乡土化都略显武断,这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是自我的、割裂的、独断的。分析至此,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摆脱“内卷化”的曙光。
三、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在思考农村教育发展的选择中,本研究认为应该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即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来对待,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并非彼此排斥甚至相互敌对。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要求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末提出的,提出之后,在国内旋即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化自觉的大讨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它没有“文化回归”的意思,不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4由此可见,自主、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觉的关键词。虽然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源于宏观的“东西文化”、“民族文化”的比较,较少涉及“群体文化”和“城乡文化”,但是当研究者处于城乡教育两种具有明显差异文化的情景中反思农村教育的文化走向时,文化自觉理论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文化自觉要求全面认识城乡文化差异。做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分别体现了城乡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传统习惯,但是它们之间没有优良中差的等级之别、也无贫富贵贱之分,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促使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方式。对农村地区而言,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它的贫穷落后、小农意识、功利主义等缺憾,也要看到从中体现出的善良淳朴、乐于助人、为人敦厚、生活节俭等优良传统习惯。同样,在城市浮华的表象背后,我们也能窥探到些许尖酸刻薄、冷漠无情、拜金主义。于此,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农村教育中不仅要熟悉乡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而且还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城市文化全貌; 不仅要了解乡土文化的传统优势,而且还要正视和暴露存在于其内部的局限性,即充分认识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以及农村文化内部的文化差异,这是文化自觉理应迈出的第一步。此外,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维持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这世界如果最后被一种文化同质化了,有什么意思呢? 何况中国是一个有能力维持这种多样性的国家。15不仅我国有能力维持这种多样性,我国的农村也有能力和责任来维护“文化多样性”,杜绝各种不同形式的“化”,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气魄、精神和胸怀。
其次,文化自觉凸显文化自主选择。在当下农村教育发展中,关注城乡文化冲突和文化选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以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农村中小学校的课程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其一,看似取得“巨大改观”,但是这极有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当评课专家离开校园之后,课堂往往还是回位到了之前的“正常”教学模式状态,他们并不接受城市文化的这番“美意”; 其二,完全照搬城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各方面以向城市教育靠拢为目的,然城市与农村毕竟有别,最终遗憾地留下邯郸学步的下场。以上哪一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但是它们均客观存在。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全面认识城乡文化的基础上,在城乡文化中选择符合学校教育发展规律的合理性因素,摒弃落后的障碍性因素,并积极地进行文化创新,选择一条“综合性”的文化道路。然而,文化自觉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深刻认识“我者”的文化,理解周遭的“他者”的文化,并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最终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6能够认识“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本就不易,再在其基础上进行文化的抉择,择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更难上加难了,但是只有如此农村教育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能真正走向文化自觉的道路。
第三,文化自觉体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价值诉求。近几年我国为解决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着不断的努力, 2008 年10 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发展目标。基于此,《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的教育发展目标。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有研究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制度研究和体系建构探索。17至此,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诉求,而且也寄托着社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共同希望。然而,教育制度建设也许能够使政府为城市和乡村提供同等质量的教育服务,却不能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不能破解深刻积淀在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心理壁垒。18如果城乡之间没有一种动态性的文化互动和互惠,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沟通机制,没有对文化自觉的“觉解”,城乡教育一体化极有可能会逐渐演变为一个没有精神内核的制度空壳。
当再次立于农村教育的边上,重新整理之前的思路: 农村文化从哪里来? 城市文化会为农村带来什么结果? 它们对于农村有哪些意义? 它们将把农村带到哪里去? ……或许当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了“文化自觉”之旅,在这个充满哲学思考和教育关怀的旅途中,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就会逐渐走向美好未来。
注释:
①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 第二卷)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164 页。
②③⑦孙培青、杜成宪: 《中国教育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461、454 页。
④陶行知: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文集》,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155 页。
⑤刘铁芳: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20 页。
⑥张济洲: 《“离农”? “为农”? ———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6 年第3期。
⑧邬志辉、马青: 《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6 期。
⑨马建生、王勇: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7 年第2 期。
⑩刘世定、邱泽奇: 《“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5 期。
11 范志海: 《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社会》2004 年第4 期。
12陈坚: 《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境遇中的农村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年,第150 页。
13郑航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98 页。
14 16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 第3 期。
15 张春田: 《王汎森教授访谈录》,《书屋》2009 年第2 期。
17 褚宏启: 《城乡教育一体化: 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9 年第11 期。
18 魏峰: 《城乡教育一体化: 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0 年第5 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