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我省一些村庄出现了“人走屋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引发社会关注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对全国农村空心化阶段进行了深刻分析。报告认为,海南已处于农村空心化的成长期。治理农村“空心化”,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努力破解的新课题。
Q1
如何看待我省农村
空心化现象?
袁锋(海南日报评论版主编、评论员):我省农村空心化之中,建设用地空废化和人口空心化非常突出。农村宅基地没有退出机制,农村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拆旧、不占白不占,导致长期废弃、闲置和浪费,并逐步扩张发展为村域成片废弃和整村闲置,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思路相悖,这也反映了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不足。而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向城市,造成了家庭分居、亲情割裂、传承断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三留人口”难以支撑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虽然存在这些弊端,但人口的流动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意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既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而且,农村人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让环境得以涵养生息。
陈实(海南日报评论员):对外出的农村青壮年而言,在初入城市的新鲜感消减后,乡土的疏离萌发着浓郁的乡愁,但乡愁又无法消弭。即使回到家乡,生活多年的老屋破败了,曾经生机勃勃的田野荒芜了,儿时的玩伴找不到了,村头的那棵大榕树也移走了……记忆中的故乡只能在梦中见到,沉重的乡痛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乡土社会的传统格局、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是时代进步之必然,但也不可避免产生着心理等各方面阵痛。并且,农村空心化还导致大量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失落,传统技艺无人传承,风俗习惯难以为继。我曾经到过一个全是船型屋住房的黎族老村,由于居民外迁,老屋保存不善,作为文化遗产的船型屋大多已经破败不堪,不仅当地村民和干部感到心痛,对文化而言也是一种损失。
饶思锐(海南日报评论员):我省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并不是特殊个例,而是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浪潮影响下的中国乡土社会缩影。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从而导致人口规模化流动,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分为二地来看,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一种解脱,在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为农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现代文明迅速崛起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出现土地荒芜及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等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将危及农业安全和国之根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培育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多元化的致富路子,最大程度地消除其消极影响。
Q2
如何以培育产业
来治理农村空心化?
饶思锐:规避农村空心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多的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上做好农民、农业的引导工作。农民背井离乡更多是源自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要让农民“返巢”,需要政府部门尊重当地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引导农民发展好冬季瓜菜、南繁育种、热带水果等海南特色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通过组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在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的同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本土就业安置,让农民离土不离乡。
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善了、农民增收了,又何愁农民不会回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