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强化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繁荣乡村经济、治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关键一招。产业规划要与乡村规划同步,明确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多条腿走路,让老乡的钱袋子鼓起来。
算清“产业账”,才能谋好“致富路”。不仅要实现第一产业的适度规模化与高效集约化,提高土地生产力,做大做强热带特色农业,也要积极培育低碳环保的第二、第三产业,为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培育产业是治理空心化的重要途径而非全部,还要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村落的文化信息与文化符号,让民族和民俗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延续,守护宝贵的乡土精神家园。
袁锋:我省不同地区的空心村条件各异,空心化特征也不同,空心村整治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药方、整齐划一的模式。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周密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与竞争力。空心村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培育相结合,是一举多得的惠民政策。我们在将废弃闲置宅基地还田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朝着高标准农田靠拢,争取以现代农业的要求来整理这些田地。
海南相当一部分村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这为空心村提供了很好的产业依托。在开发过程中,除了提高起点,树立精品意识以外,需要保护好村民的长远利益。另外,应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股份化和宅基地确权流转市场化模式,创造条件让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转自主权、土地市场收益权,使务农村民、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Q3
如何将空心村治理
与古村落保护同步?
陈实:古村落的保护事关文化根基、文化血脉,不容轻视。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村民尤其是青壮年村民外迁,人少了,古村落也就凋败了。
保护古村落,一方面要从维修和建设上入手,对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要增大政府投入,进行重点修缮,在修建乡村文化设施和其他建筑时,要注意保留和借鉴传统风格元素,要有历史感、文化感,避免千村一面。另一方面,对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袁锋:我省空心村的治理,理应与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村落保护相统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村落,需要发挥出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开发旅游等形式,既承担历史传承,又增加村民收入。不妨让当地村民参与到古村落整治规划中来,并且对当地的文化、风俗、历史传承都要有考虑。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经过修缮保护的古村落,如果既无人居住,又没有游客到访,往往难以支撑下去,甚至重返破败。可行的方法还是,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开发,鼓励村民在老屋内居住,这样一种活态保护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饶思锐:破解空心村的窘况与保护古村落之间有许多叠合的部分,二者的情况可统筹考虑,二者的部分做法、成果亦可互为参考,二者统一于海南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空心村或是传统古村落,二者都曾是海南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先祖们世代生活其中、生产其间,二者共同勾勒了海南乡村社会,展示了海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肌理。
要还原这一历史之美,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引导,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加大扶持资金的投入,不断激发农村经济的新活力,减小城乡差距;更需要作为主人的原住民增进对美丽家乡的本体认同,自发保护好、传承好维系着族群关系、情感和价值认同的村落文化载体。只有原住民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最终实现城乡大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