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文】重启“以房养老”引发的养老设问

【组文】重启“以房养老”引发的养老设问

编者按:我国将有规划地试点“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13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人民日报》:以房养老还需持续闯关

不管多难,养老问题都需要一个完美答案。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有约1.94亿,2050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4个人中几乎就有一位老人,养老压力可想而知。“以房养老”还是针对城镇老年人口所作的政策设计,而农村空巢老人、低收入老人等群体的养老安排,在以房养老之类的单点突破之外,更离不开系统工程建设,发挥协同效应。

“老者衣帛食肉”是孟子眼中“王”的标准,“老有所养”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我们已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未来,还需持续闯关,才能离“中国梦”近些、更近些。……详细>>


“以房养老”,需清除哪些“路障”?

“以房养老”不是一个新概念。国际上,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有“以房养老”模式,效果还不错;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的个别金融机构,也都曾就此进行过尝试。国务院发布《意见》意味着,这一模式将从民间探索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

不过,也需看到,“以房养老”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观念、产权、银行等多重“路障”……试点“以房养老”,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一,要加大养老投入。养老是一个综合系统,无论是从现实还是民意期待来看,起主流作用的应该是养老金,不能把“以房养老”当作主流和全部。即使推行了“以房养老”,政府还是应该开源节流,花大力气用于养老金的扩面、充实、提高。比如舆论一直热盼的把更多的国企红利计入养老金,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详细>>


《广州日报》:“以房养老”引发的养老设问

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以房养老”等新养老模式的探索,必须立足国情,同时借鉴他国。东方传统浸润下的国人,更钟情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全托式养老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改善“亲情养老”环境,仍需置于政策鼓励的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也不妨大胆“拿来”。比如,英美加等发达国家的“以房养老”服务运作相对成熟,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其前提则是:其一,完善的金融贷款、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服务,减少双方风险和交易成本;其二,相对理性与健康的房价,从而确保对房产市场价值较为稳定的预期,而这对漫长的“反向抵押养老”过程至关重要。其三,明晰的房屋产权,让商家无“70年产权令房产折旧贬值”之虞……比照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太多短板,难怪以房养老“水土不服”。补齐短板,功夫在“养老”之外。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以房养老”也好,居家养老、互助养老也罢,都还属在盘活“存量”上做文章,更关键是要提高“增量”,确保持续的良性循环,消除空账隐忧。这就要求,一方面,广开门路;另一方面,财政有更多担当,做好基本养老服务的兜底,切不可眼中只有“经济”,不见“银发”。……详细>>


《法制日报》:别让骨感的现实破碎养老梦

现在,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子女赡养、退休金和社保金。推行“以房养老”等于增加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具有多重意义。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部分地方试点“以房养老”陷入停滞萎缩,说明这个在国外很成熟的养老模式目前在国内“水土不服”。究其原因,在于“以房养老”难以打动有关利益方——金融机构和公众,而难以打动的原因就在于相关制度、传统观念等因素成为推行“以房养老”的拦路虎。

从现实来看,很多老人及其子女不愿意“以房养老”。因为“养儿防老”的观念还在影响着很多人,而且房产是很多家庭的主要财产,因此,许多老人都希望将房产留给子女。即使是丁克家庭老人,据悉也对“以房养老”存在不信任感。之前有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人不愿“以房养老”。

即使大多数公众愿意“以房养老”,但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机构不一定支持这种模式,原因有三点:一是我们的房屋土地使用权最多只有70年(有的只有40年),等到抵押时土地使用权期限所剩无几,房屋价值就不大了。银监会负责人就曾表示,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二是由于房屋质量越来越差,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风险。三是由于未来房价变化存在不确定性,有下跌风险,所以,金融机构也有忧虑。……详细>>


每日电讯:“中国式以房养老”需迈过三道门槛

在国外,“以房养老”是一种成熟的金融养老方式,但在国内,这种做法却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笔者看来,“以房养老”要想本土化,“中国式以房养老”要想取得成功,仅靠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意见》的推动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至少需要迈过以下三道门槛。

首先要过的是“观念关”。在那些观念比较传统的老年人看来,自己辛苦一辈子挣来的一套房,死后却成了别人的,心理上恐怕接受不了。而且,很多老人的子女可能还等着继承父母的这笔“遗产”呢,如果房子最终要归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这些“外人”所有,恐怕会影响到子女和父母的感情。

其次要过的是“政策关”。“以房养老”牵涉到金融业、社会保障、保险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牵涉到房地产评估、产权确定、人的寿命预期等诸多因素。既然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涉及如此众多的领域和部门,没有政府机构从中协调关系和打通环节,恐怕很难实施下去。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保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份责任来,为以房养老打开方便之门。……详细>>

《新京报》:2025年3亿老年人,如何让民众信任“以房养老”

国家推动“以房养老”的背景,是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面对“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及时应对。

“以房养老”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老人及其子女的养老负担,还能有效盘活房屋资源,可谓“一举多得”。但从过去部分地方试点的效果来看,与事先的设想有一定距离。一是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不愿意接受“以房养老”。这既是因为传统的养老观念一时难以转变,也是因为过去个别金融机构设计的“以房养老”模式欠合理,不能打消老人们的顾虑。比如,某银行推出的“以房养老”业务,贷款期限只有10年,可老人一般不止活10年,那10年以后怎么办,对这样的问题老人有忧虑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有一些忧虑。比如,我们的房屋土地使用权最多只有70年,等到抵押时房屋土地使用权期限所剩无几,房屋价值就不大了。之前,银监会负责人就曾表示,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再加上未来房价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大多银行、保险等机构因而态度谨慎。……详细>>

《检察日报》:不宜过度依赖“以房养老”解决问题

养老作为基本民生工作,关系着近2亿中国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在一度养老金不足的质疑声后,舆论曾围绕拆借补足养老金池、延迟退休年龄等办法广泛热议,但都未得到官方正面肯定。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问题无法回避,各地也积极进行有益探索,但优势明显且能适用全国的模式并不明朗。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以房养老”的试点模式,至少给民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能否如愿以偿,恐怕绕不过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房养老”如何惠及老人,这无疑是最关键的问题。根据《意见》和媒体报道,所谓“以房养老”,是把老人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通过数据统计和精算,综合考虑房主年龄、预期寿命、房产若干年后的价值等因素,定期发放给房主一定数额养老金;房主去世后,房产归金融机构所有。……详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