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臣、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2)

朱宪臣、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2)

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一方面,是对当今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④“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⑤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我们明确了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在这个阶段,我们在经济上采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服务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矛盾、发展规律等进行的反思和审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另一方面,是对当今资本主义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和无情的批判,但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使我们不能再停留在他们那个时代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水平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并存是不争的事实,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生产关系也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政治制度与法治的有效结合、国家在管理经济和社会职能方面的作用增加、资产阶级民主形式的扩大、意识形态中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存在、两大传统阶级矛盾的些许淡化等都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但会长期存在下去,而且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余地,其经济制度、社会管理诸方面也吸收来自于社会主义的经验或作为参考,这些因素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在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贯穿、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所有逻辑范畴之中,规范着这一体系的唯物辩证性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为逻辑起点的启动、运转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通过实践的逻辑中介而达到逻辑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正是从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出发,开始逻辑发展行程,最终达到逻辑终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实践则是贯通整个体系的逻辑中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结构,是中华民族理想、信念、信仰重塑的基本框架,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逻辑起点的逻辑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包括:它是研究对象最抽象的、最简单的构成体系的元素形式,它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起点和终点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逻辑起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逻辑演进的基本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最简单最普通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最简单表达,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它不仅具备了信仰的各种特质,而且是在实践基础上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最科学、最合理的思想。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的深层变革,人们在这场变动不居的现代化进程中变得无所适从,其价值取向模糊、信仰价值错误等社会精神危机现实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信仰体系,为急速发展的多样化的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应运而生。

现实的中国社会虽然存在着价值多元、信仰多样的现象,也存在着信仰缺失、信仰虚无、信仰危机的问题,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任体系中一直发挥着不容置疑的导向作用,成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从国家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社会的主导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政治信仰和指导思想,是执政党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一再证明它深刻的现实解释力,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描述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社会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信仰选择的重要指南和方法论指导,在它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后,就成为一个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意志和愿望,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信仰;从个体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低决定着其认识社会总体水平的高下;对于作为社会人的普通个体而言,也要努力使自己的信仰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使自己的信仰不致游离于国家和社会信仰体系之外,而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实践中的最好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使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信仰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激荡中经受着各种挑战:外来思潮的冲击,宗教信仰的死灰复燃,否定改革思想以及复古思想的甚嚣尘上,如何应对人们精神层面的迷茫,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在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的实践中,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基本的因子,强化社会的主导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与认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