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臣、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3)

朱宪臣、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3)

其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贯穿始终的概念范畴,它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它为人民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立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简单地说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这一在包容多样中形成的思想共识,目的在于团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共同进步,它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内为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支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前提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须坚守的底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民族底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血脉,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思想观念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心理和道德价值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面对新的时代变化构建起来的人们的精神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中群众信仰的根基。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但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也内蕴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始终的概念范畴。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体现了这一体系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生成的,它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母体”,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定只有这个“主义”才能真正拯救旧中国和中国人民于水火,才历尽艰辛终于使中国人民的旧貌换了新颜。诚然,中国共产党接受了“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主义,并不意味着这个“主义”就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它起初的“水土不服”迫使中国共产党认真思索如何使之更“亲民”,更能适合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况。若干次的摔倒、爬起、再摔倒、又爬起,一次次的革命实践警醒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与马克思主义并行不悖的信仰或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党内、在军内、在解放区的确立是时势造成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不但使中国革命具有了指路的明灯,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虽然经历了一些失误和挫折,但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中国社会的主流仍然是发展的、进步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面临着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中国的发展又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抑或止步不前、闭门造车?中国共产党人果断抉择:改革开放。正是由于这样的勇气与魄力,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等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向西方社会敞开了大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增加,迅速提升了国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并未埋头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各种侵袭我们健康肌体的错误思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产生和发展了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复杂化的状态下,我们没有退路。提升思想新境界理论先行,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行动上成熟的主要标志。为此,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重新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事关中国发展的最新理念,并同邓小平理论一起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实践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逻辑起点的现实价值

(一)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创性事业,支撑这一事业前行的精神动力就是民众共同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开始,就历史地蕴含在党的使命和追求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其价值导向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方向。这一体系在逻辑起点的展开,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这一体系的确立能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固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为社会提供健康、良性的政策导向,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引导。

信仰问题不仅是理论上的“应然”,更是实践中的“实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导向的实在性,是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这一信仰体系的指引下,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未来走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当下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有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没有迷失方向,没有踏步不前,这对于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齐心协力谋发展、凝聚党心民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方法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是一个涵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民众的信仰追求、个体发展的理想信念的统一的整体,它的产生、发展与内容的更新受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规律性。这一信仰体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容纳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积极向上的思想与精神,最大程度上形成思想共识和社会认同,具有整合性与包容性。这一信仰体系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联系,由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关注人们的共同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性和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具有的这些鲜明特征充分说明了它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首先,核心与多样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核心,允许和鼓励人们在主流价值观指导下的信仰的多样性,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促进思想共识。其次,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作为一个价值体系整体,它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再次,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有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又借鉴国际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发展理念,既有符合全球发展趋势的外来先进思想,又有适合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在最广泛的视野中实现了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又次,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没有丢掉中国的传统信仰,小康社会就是明证,而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加以扬弃和超越,使之具有了当代中国的气息,同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社会理想、信念的精髓加以吸纳、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体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内蕴着执政党的理想信仰,社会各阶层对于这一理想的认同就是对于社会制度的认同,就能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调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向着我们的奋斗目标前进,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又有现实针对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念和信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