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2)

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2)

二、发展包容性金融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包容性金融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它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包容性金融包括几个目标:一是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二是金融机构稳健,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三是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促进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2009年12月,20国集团成立金融包容专家组,积极推动构建全球层面的包容性金融指标、建立全球金融包容合作伙伴工作机制、制订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最佳范例的资助框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金融包容联盟等专门性国际组织成立,进一步加快推动对包容性金融的研究实践,督促各国明确做出包容性金融相关承诺,组织研究开发金融包容指标体系,评估各国包容性金融工作成效。人民银行也积极参与了国际组织有关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各种活动,并于2011年9月加入金融包容联盟。目前,我国与俄罗斯、美国合作担任全球金融包容合作伙伴第四工作组的共同主席国。在20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包容联盟等的推动下,包容性金融发展逐渐从一个金融发展的框架性理念,上升为一项为国际社会和金融业所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

虽然包容性金融的概念引入我国相对晚一些,但实际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尤其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近期,国务院又颁布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和政策,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做出了具体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人民银行在推动包容性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断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缓解小企业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扩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适合小企业需求的融资模式和信贷模式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鼓励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小企业贷款余额11.12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6%。2013年上半年,小企业新增贷款9073亿元,占企业新增贷款的37.4%,比同期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19.8个百分点。

推进涉农金融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支农再贷款力度,增加支农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6月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4%,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3.3个百分点。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层金融服务环境。推出银行卡支农惠农项目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满足农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农村推广移动支付,解决农村地区物理网点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户金融服务便利性。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为1.4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9784万信用农户,8524万农户获得贷款,余额达1.76万亿元。

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高人民群众金融意识。成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积极探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投诉申诉平台,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包容性金融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借鉴国际公认的战略框架,设立清晰、合理、有效的包容性金融战略目标,建立一套与战略相匹配的政策体系和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