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区域发展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河南区域发展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编者按:“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指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这是河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河南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本文对此作了专门介绍。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实施情况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并逐渐演化成经济危机。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并在化危为机后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必解题。

河南省在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省情的基础上,于 2008年年底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工作构想,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点,力求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市场条件,创造和扩大自身的市场需求。2009年1月,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克服当前困难、应对挑战的应急之策,又是培育崛起新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大计。

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以产业集聚发展程度决定城镇发展规模,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提升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县域公共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确立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县域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重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行集约化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已经编制完成了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纺织、有色、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畜牧、花卉等一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组织转型升级“双百”计划,大力推进 1074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组织编制了150户重点服务业企业项目建设,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8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启动了30个服务业特色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其成为拉动内需、推动跨越、实现崛起的重要动力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学修编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域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五级城乡布局结构;同步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统筹郑汴新区规划布局建设,推动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郑东新区建设、汴西新区加快发展;开通郑欧铁路货运专线,建设以航空运输、公路快运、铁路高速客运和集装箱转运为重点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在区域内率先实现规划统筹、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社会资源共享、生态和环境保护合作;逐步建成了一些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复合型新城区、综合改革核心实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和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服务中心。

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适用性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等一系列文件,坚持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0多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近10个。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新培育 20家新型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培育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3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经过 5年持续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工作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已经成为河南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推动了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和持续效益。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成效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提出,不仅是根植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决策和实践创新,而且是对如何培育区域竞争优势进行的理论探索。

城市是生产要素集中、配置、高效实现其价值的需要和结果。现代城市更是吸收了并持续吸收着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现代文明的全部成果,成了区域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就业中心、资源整合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镇只能而且必须在资源集中和产业集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去人为地造城。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既是区域发展物理空间的依托,也是生成、承载并推动“三个体系”建设的生产力平台,是“三个体系”之母;现代城镇体系作为区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空间,既是产业集聚的结果和区域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涵养和保障;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支柱;自主创新体系作为城镇和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既是发展、改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生产力,也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城镇体系的活力源泉。

换个角度分析,离开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现代城镇体系就失去了灵魂活力和基础依托,现代产业体系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配套能力,自主创新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创新的成果也不得不成为束之高阁的藏珠之椟。缺少了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支撑,无论多么现代的城镇都难逃败落的结局。如果没有现代城镇体系做平台,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所需要的人才将因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科研条件、人文环境等的不配套、不理想而难以吸引进来,即使引了进来最终也难以留住,这两个体系所需要的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开放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难以构建。

可见,现代城镇体系因为产业集聚区而水到渠成,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集聚区而产生、发展、成熟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因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而有了动力和依托,自主创新的成果也有了便捷而有效的实现途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密切联系、互为推动的统一体,它们高度融合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下,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独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度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

5年来,河南省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也颇具说服力地证明了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已成为河南区域发展的具体抓手和实践平台。5年来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区发展健康迅速,全省已建成 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省产业集聚区产业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达到4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3.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达到47.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9.5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0%,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3%;从业人员达到 299.18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省的一半以上。2013年前5个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同比增长了33.2%,占全省投资比重近 50%;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以及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都占全省的一半还多。截至2013年6月底全省产业集聚区实际引资超过2080亿元,在全省占比约58%。集聚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能力的逐步完备,初步实现了产业的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阶段性目标正在实现,“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的边际收益也越来越明显。“主题主线”的工作内容和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之中,推进工作的主要切入点、着力点和成效面主要集中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平台之中,这一模式已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已成为打造河南区域经济升级版的坚实途径和现实支撑。河南区域经济升级版就是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阶段效果。这个升级版所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所依托的升级路径,所需要打造的升级动力,均蕴含和体现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实践之中。推进这一模式的深入科学实施,必然带来河南区域经济升级版的尽早显现。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已成为河南区域竞争优势培育的基本内容和必然选择。发展经济学中最新的理论成果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它所反应的却是技术、产业、软硬基础设施等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这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在一定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数量不是无限供给的,各要素之间的经济学关系也并不都是乘数关系,规模经济必须有内涵式发展的支撑,要素结构的不断变迁升级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任何优势的培育都离不开区域发展的阶段需要和产业发育的水平需要。从河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水平决定看,其竞争优势的培育必须紧紧围绕五个要素展开:生产要素最大程度的聚合优化升级、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经济组织的培育优化创新改进、相关制度的服务跟进和引领提升、需求条件(市场)的培育挖掘和开拓规范。不管从经济学的学理分析,还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验证,“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的实施都满足了这些要素培育的需要。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模式的实施,不仅直接反映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而且科学检验了其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成效。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必须有一套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但数字不能说明的东西往往是发展的核心。地方党委政府应该紧紧抓住的根本,就是发展动力的找寻和竞争优势的培育。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是由在那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自然就跟进升级,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也需要跟进完善,市场的竞争配置作用和政府的调控服务作用同等重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