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于鲁迅作品被删不必反应过度(2)

【案例】对于鲁迅作品被删不必反应过度(2)

人教社编辑:

“鲁迅”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9月1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上看到一份《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由中学语文室的王本华撰写,一个《课文调整》目录中,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风筝》用红笔标明,并用《秋天的怀念》代替。

文中称,2013年出版的七年级(初一)教材上下册均有改动,涉及框架微调、阅读单元调整、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学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等。增加了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没有见到鲁迅的作品。一同消失的还有过去学生们熟悉的郭沫若、蒲松龄、流沙河等人的9篇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贾平凹、丘吉尔、史铁生、魏巍等人的9篇现当代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编辑透露,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应该适合怎样的课文来做出的研究和调整,旧版语文教材偏重人文,而新版更注重叙事,“此次调整鲁迅的文章,专门去掉《风筝》,因为《风筝》多数文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并没有特别的指向。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所以得以保留这篇,则是因为它适合初一的孩子,且具有趣味性。”

该名编辑还提醒,下册不仅增加了一篇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还增加了一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让鲁迅先生换了另一种方式亮相。可见此前一直传言鲁迅要淡出的声音是毫无根据的,编辑称,鲁迅先生在教材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请鲁迅迷们不要慌张。

“过于深刻”不是删掉鲁迅文章的理由

在语文教材中删除一篇鲁迅的文章,属于教材正常编修和变动,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早在2010年9月,一篇名为《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的帖子指就出当年新学期20多篇经典课文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被踢出”语文课本。不同版本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确有诸多值得肯定的理由。

一种理由是时代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认知在进步,判断一篇语文课“适合”与否的标准和角度也在变化,经典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鲁迅的文章有着厚重的时代烙印,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在持续不断的产生值得纪念的“经典”,撤换一部分过去的“经典”,更新一些本时代更有特点和更适合学生的“经典”,也是符合教育工作规律的。还有一种理由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考虑。现代生活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美文”,也有诸多的作家名流的文章堪入“语文课”,如贾平凹,如莫言等作家的作品,在有限的教材空间里尽可能做到“兼容并蓄”。这一理由同样经得起推敲。

如果拿出一个“过于深刻”的撤换鲁迅文章的理由,却显得过于牵强了。就鲁迅文章“深刻”与否,《钱江晚报》曾举例称,比如对“鲁迅深刻”这个问题,各人见解不同,焦点已不在鲁迅,而在于对这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位网友跟帖说:“鲁迅早过时,好像天天死人,悲哀文。”另一网友说:“现在难道不是天天死人吗?”显然,对同一现实,人们的认识和态度却完全相反。因此有人觉得鲁迅很隔膜,有人觉得很亲切。有人觉得很深刻(难懂)”,有人可能觉得能理解”。教材工作者以自己的认知去“判断”和“代替”学生们的认知感受,其贴近与否存在争议。

一篇语文课未必非得完全“适合”读,个别课文适当“超前”或“深刻”一些,未必不妥。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库尔干州第七中学检查学校建设,并向师生祝贺节日。有意思的是,在视察中,普京还随手作画,不过对于这幅作品到底画的是什么,很多人都没看懂。普京站在门边说:“这是只猫,是猫的背影。”孩子们和旁边的老师却看不出来这像猫,可能就像一些教育工作者眼中的“深刻”是一个道理。教育应该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和延展空间,语文教材尤其如此,语文课的想象空间大抵如此。一篇堪称“深刻”的鲁迅的《风筝》,如果因为其他原因删除可以理解,如果仅仅是因为“过于深刻”的话,这样的删除理由并不充分也失之偏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