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百姓幸福就必须大发展”
华西村398号,是吴仁宝住了几十年的家,建于上世纪70年代,墙壁下方蓝色涂料漆的漆皮已经翘起,露出一块块用石灰粉刷的白底。而华西的村民,早已搬进第五代住房——欧式别墅里。
吴仁宝曾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他常跟华西的干部讲:“我们华西提倡的是‘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要求老百姓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让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百姓幸福就必须大发展。”为了把这个“真道理”转化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走过了“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的三次征程。凭着敏锐的判断,吴仁宝带领华西率先转型,在服务业领域打造了旅游、金融、海运等制高点,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华西人越来越富有,吴仁宝对自己的要求却越来越严格。“老书记上世纪70年代就给自己立下‘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说起“老书记”的廉洁自律,村民黄永高抹起了眼泪,“这个‘三不’,老书记全做到了,上级给他的1.3亿元奖金,他全部上交给了集体。”
随着华西接待客人越来越多,吴仁宝又给自己约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人,三不上群众家的饭桌。无论谁到华西,官阶多高,吃饭时,他只是端着白开水敬一下,然后回到家里吃老伴儿煮的面条。
“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话”
“老书记常说,一个人死了,死即了了,但了的是物质的东西,精神形象不会了,多留一点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给子孙后代,比留给子孙财产更重要。”吴协恩告诉记者,“我想,这就是老书记留给我们的最大的精神食粮,是华西正能量的本质所在。”
做华西的村民很幸福,做老书记的子女不容易。30年前,村民孙良庆12岁的儿子溺水身亡,一家人悲痛欲绝。好几个夜晚辗转难眠后,吴仁宝来到孙家说:“人死不能复生,你们别再难过了,我把我的儿子给你们,你们看哪个合适就挑哪个!”最终,吴仁宝把自家“阿四”吴协恩送给了孙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