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法宝

群众路线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法宝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重要法宝和力量源泉。新形势下,军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着历史机遇和重大考验,必须科学总结我军86年来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做法,最大限度凝聚强军正能量,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86年来,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点创造性运用到军队建设实践中,使我军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这一“大地母亲”的无穷力量,书写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篇章,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应有贡献。无论创建、发展和壮大,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基础。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士兵组织起来。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要求,“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到广大群众里面去”。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基本理论的运用和发挥。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深刻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1930年9月25日,红一方面军颁布的《红军士兵会章程》明确规定,在工农革命军部队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相信、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我们党在对群众路线的摸索中创立了伟大的人民军队,并领导军队开辟了农村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丰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动员人民群众夺取了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七七事变”爆发后,党中央实行全国总动员,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形势,挽救了民族危亡。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为了最广泛地实现抗战动员,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在根据地内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等,“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动员民众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空前水平。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尊干爱兵运动等,这些都是大规模群众运动的生动实践。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形成。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和概括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在群众路线的正确贯彻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取得了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了建立新中国,我们党依靠群众路线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当年延安党群关系的生动写照。1947年冬至1948年夏,我们党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的新式整风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军队内部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激发了官兵作战热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更是我们党依靠群众的成功写照。一首民谣唱得好:“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陈毅同志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和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人民军队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