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的探亲假,有假也不敢休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常回家看看”?不是不想休,而是不敢休,不少人无奈表示。
新浪微博互动调查显示,四成网友苦于“工作忙,有假无休”,三成多网友则是因为“离家太远,交通成本高”。
早在1981年,为解决职工与配偶、父母长期分居两地的探亲问题,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就批准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每年可以享受20天至45天的探亲假。同时,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3款也规定,用人单位应该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然而,新华网的一项调查则表明,九成上班族不知道探亲假的存在,即使知道的也不敢请假,更不知道最长的可享受45天与亲人团聚的福利待遇。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在近9万名被调查者当中,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探亲假。知道的人当中有57.17%的人就算知道有这个福利,也不会主动去申请。智通人才网的调查也显示,职场中七成人不敢享受探亲福利。
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主席刘红尘认为,探亲假制度之所以得不到落实,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系不平等、现行工资制度中职工带薪休假工资将减少、绝大多数民企实行“内部承包合同制度”或“计件工资制度”等不无关系。
很多在私企打工的年轻人说,公休假都没有,更别提探亲假了。如果请几天假,轻则一个月工资没了,重则会丢掉饭碗。
在太原读书,毕业后就留在太原工作的张晴是广东人,结婚前每年都想方设法回家看看。结婚生孩子之后,就很少回家看父母了。“家太远,带着一家人回去,一年的年终奖就没了,还要搭上好多路费,等于这一年白干了。”张晴说。
刘红尘说,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亲情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将尽孝用法律来警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对老人的关爱。但是,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加快实现全面的带薪休假等,使“常回家看看”在制度的保障下真正落地,而非只是看上去很美。
放下借口与抱怨,让回家成习惯
不休探亲假,或因为时间紧张,或由于交通成本高,然而,这些是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主要障碍吗?专家指出,这更多只是一种借口。
事实上,除了探亲假,现在法定假日也不少,如春节、国庆,假期都是7天。“如果能利用这7天看望一下父母,是完全可以的。我们从每年的春运,那些打工游子,就是骑摩托车也要回家,还有的人甚至步行几天也要回家的行为里,可以看到家的魅力。”刘红尘说。
刘红尘认为,只要有“回家看看”的主观愿望,就能克服重重困难,达到目的。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节假日里,却选择了放弃回家的机会。
国庆长假期间,很多家庭都制订了出游计划。有调查显示,家庭不同,计划各异,但出游成员的组成却大致雷同:夫妻二人,外加一个小宝贝。
在出游计划里,为什么鲜有父母同行呢?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节假日,父母总是带我们逛公园,出去旅行;我们每次离开家时,父母把我们送到车站后迟迟不忍离开;在家里,父母亲每天必会看我们所在地的天气预报,担心我们的冷暖……长假里,我们是否也应带上父母一起出游,让老人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领略大好河山,既尽了晚辈的孝道,也遂了老人的心愿,更让‘常回家看看’成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党俊武深有感触地说。
近期,《新二十四孝》在网上热传,其中第2条和第20条分别是“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如果说,现实中的空巢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社会悲剧”,那么尽量减轻父母心灵上的“空巢感”则是为人子女者必须承担的义务。
方元居住在澳大利亚,其80多岁的母亲居住在北京。他无论工作多忙,每年一定带家人回京看望母亲,一般都住一个月,而每次一家人的往返机票及费用,就要花去其一个月的工资。他说,母亲老了,看一次少一次了。
党俊武说,不妨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施行为契机,子女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放下借口与抱怨,从今天起,从节假日开始,把“常回家看看”作为一种习惯,而非无奈的法律武器。(本报记者 梁 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