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

协商民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发展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宣言,也表明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走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呈现出空前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一方面,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全过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来自社会各界的协商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每一个协商环节的实施难度都在不断增加,实施的效果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增加决策风险。因此,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途径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制度设计向制度运行的转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首先,要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制度文化的培育。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成功的制度建设,一定要与行之有效的制度文化建设相并行,离开了制度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就不可能把社会公众的认识统一到制度运行所需的文化层面上来,从而使制度建设失效甚至失败。我国虽然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协商民主的朴素形态,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因袭着牢固的“官本位”传统,官与民不仅在自我认同上有高下之分,在社会关系中更有尊卑之别并被视为“天经地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背景下运行,很容易出现官民虽然同为协商主体,但却不能在平等地位上进行协商的问题,使协商民主流于形式。要大力培育以平等、包容为核心的协商民主制度文化,树立并广泛宣传作为协商主体的官与民平等的观念;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强化政府在协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意识、服务意识。此外,协商作为现代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社会公众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意识、国家利益和社群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意识、理性的陈述和说服能力、理解决策如何达成和正确对待最终决策的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国民众欠缺或比较欠缺的,需要通过更为深入细致的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来培养和提高。

第二,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深入推进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学界关于协商民主制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评介性研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政策宣讲性研究较为多见,而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内涵的深入论述、在中西方系统比较的基础上全面论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路径进行综合性探讨等方面的成果较少,代表性成果甚为缺乏。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研究,突出中国特色,强化问题意识,增强现实针对性,着力解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实施主体、协商内容、实施和监督程序等,从而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获得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促其进入实施程序后更为切实可行。

第三,要积极推动理论成果向制度层面的转化。理论创新对制度创新具有先导作用,系统的理论研究往往构成政策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党和国家层面应注意跟踪和归纳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中提炼出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切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真理性认识,创造各方面的条件配合,推动其由理论层面向制度层面的转化。这一过程还应包括,对基层政府形成的具有示范效应的实践经验做进一步的理论概括,继而在实践层面加以推广。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做法具有一些积极的方面,值得加以批判性地借鉴,如:为了缩短制度建构向制度运行过渡的环节并降低磨合成本,二战结束后,历任美国总统都比较重视发挥非官方政策研究机构的“思想库”作用,在学界与政界之间设置了“旋转门”,使学者和政府官员之间能够比较顺畅地实现角色互换,优秀学者能够到政府部门任职,以检验自己的学说是否现实可行;有学术背景的官员也可以在卸任后重返学界,对其学说的政治实践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打磨提升,并为继任者提供决策咨询。通过这样的方式,较为有效地缩短了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之间的磨合期,降低了政治成本。

第四,要努力构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应当看到,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建构与制度建构,最终都无法回避一个焦点问题:利益的分配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的协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能否充分体现其效能和优越性。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群体的分化空前多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客观存在的收入差距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状态,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往往聚焦于利益问题尤其是重大利益问题上,这大大增加了政府与不同协商主体之间进行民主协商的难度。几乎所有的利益群体都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协商过程中的政府选择上,并以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评判协商效果的根本标准,这就意味着,政府的每一个似乎“不够公平”的选择都会被无限放大,而要同时实现对所有利益群体的“公平”又是不可能的事。但越是如此,政府就越应正视利益冲突问题,越要善于在妥善化解利益冲突的基础上构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各种途径优化利益分配格局、缓解各类利益冲突。在此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否则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总之,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保障人民群众在广泛的政治参与中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将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助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