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让人想到了如今图书市场过度包装的问题。现在去书店看书,给人感觉不是书香扑面,而是包装扑面,过度包装的问题非常明显。好好的一本书,非得弄得花里胡哨的,又是腰封,又是塑料皮,又是广告。看着挺厚的一本书,里面的排版却很坑爹,要么是一堆图片,要么就拉大字间距,拉大行距,给人的感觉就是心浮气躁。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知识普及类的书,绝不应该走高价位和豪华包装的高端路线,而应该选择薄利多销的群众路线。像《新华字典》、《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图书,教育部门应该纳入教辅资料的范畴,免费或者以成本价向学生发放。
反方:高价《十万个为什么》未必是坏事
书价到底高还是低?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难以简单作答。一方面,偏低的书价和版税收入,让大多数作者感受不到应有回报,职业写作者难以获得体面收入;另一方面,如果横向比较,大陆居民收入的提高比例和书价的提高比例相比,相对偏低。这也让书价过高看法得到许多人赞同。
回到新版《十万个为什么》话题,我们看到,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并未垄断市场。在这套书之外,还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不可不知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2册60元)、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3~6岁版》(8本,每本13.8元)、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出版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4册168元)……可见,消费者并非没有选择购买廉价《十万个为什么》等图书的机会。相反,新版的出现,对于经济条件宽裕的消费者,满足了选择精装本的需求。
当然,不应忽视,海外图书价格普遍高,但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健全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此外,公益性组织的免费产品和服务可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阅读需求。因此,理性态度应该是,兼顾和平衡读者、作者、出版商及社会各方利益,既警惕书价和图书内容的泡沫注水现象,也要防止一味要求降低书价的倾向,别让优秀作者承受“书贱伤人”。
反思
昂贵儿童图书考验家长钱袋的悖谬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少儿图书越出越厚,有些图书分上下两册,两册竟厚达10多厘米,很难想像儿童能耐下性子去读它。一些古典名著、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少儿图书,动辄5册、10册一套,而且几乎都是彩印精装本,价格都在100元以上。现实告诉我们,不少出版社在利益面前,丧失了方向,降低了品位,纷纷向金钱弯腰。事实上,除了价格高之外,儿童图书市场的怪象多多。有的出版社,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人为地提高儿童图书的适用范围;有的出版社则实行高价定位打折出售,获取暴利;有的出版社打着儿童早期教育的幌子,随便拼凑了几部图书,或者干脆直接从国外引进几部过时的图书,诱导家长盲目购买;更有出版社为获取高额利润,审稿不严,致使部分儿童图书错误百出,据报道,在某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65夜童话选》中,丢字、错字、拼音标注错误现象随处可见。如此众多问题,谁能回避呢?
可以说,包括儿童图书考验家长钱袋在内的怪象,严重影响到了儿童图书市场的正常发展。儿童读物价格高,过度包装严重的背后就是出版者丧失良心和责任担当,就是出版者掉进了单一追求金钱利益的陷阱有关。至于那些用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恐怖残酷、荒诞离奇等内容情节的图书来诱惑青少年的出版机构,更是自我抛弃责任底线的鲜明写照。
同时,调查显示,我国的儿童阅读现状堪忧,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我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我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可见,我国孩子的年阅读量不到美国同龄儿童的1/2。推理开来,就是说,即使价格合理,只要有优秀的儿童图书,出版社的儿童图书市场开发也是巨大的。
惟有加强监管和提升出版者的责任,才能走出儿童图书考验家长钱袋的悖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