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公信力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其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作为因反映并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而赢得民众信任的能力。民主政治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民众、政党和公共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党政治的基本框架。[1](P47、48)本文对政党执政公信力的分析,亦基于这一框架。执政公信力来自于执政党怎样利用好由民众授权的公共权力服务于民众,满足民众的利益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执政活动首先都要有一个执政理念作为指导。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的观念和理性认识,它贯穿于整个执政过程,是政党执政行为的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执政理念是意识形态的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性质,是判断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准,同时也是凝聚本党党员和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标志。毛泽东曾讲:“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P554)因此,一个执政党能否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提升执政公信力,首要的问题就是看其是否有一个能够反映民众的利益和愿望、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
一、执政理念:政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
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的灵魂。“任何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为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做出最富有价值意义的选择,都要根据自身性质、特征来确定符合本政党利益价值取向的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目标,以追求最优价值。”[3](P158)政党执政都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政党执政究竟代表谁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执政,还是为少数人执政。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经确立,就会对整个执政行为产生导向性作用。执政理念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为谁执政的问题,它是对执政行为价值取向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执政理念的确立,明确了政党的执政立场,使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
(二)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活动的思想指南
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来自于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执政理念一经形成,便指导着整个执政活动,成为执政活动的思想指南。执政理念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中,体现在执政方式和执政路径的选择行为中贯彻于整个执政过程,指导着整个执政活动。正确的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是政党成功执政的前提。所以,执政理念的确立至关重要,以明确公共权力的来源为前提,根据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吸引民众、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三)执政理念是聚合民众的精神力量
民众对一个执政党的判断与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言与行,具体体现在执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政策等方面,而执政理念作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体现着政党的性质,明确了政党的宗旨,决定着执政活动的各个方面,所以,要使民众认同执政党,首先必须认同其执政理念。执政党通常也以其正确的执政理念来证明其执政的合理性,把民众吸引到自己身边。美国政治学者达尔说:“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维护一套多少持续和统一的信条,这些信条有助于说明和证实他们在体系中进行领导的合理性。”“意识形态不仅证明其领导的合理性,而且证明政治体系本身的合理性。”[4](P78)因此说,执政理念是政党聚合民众的精神力量。
基于以上三点,政党执政公信力建设,必须以确立符合执政规律和反映民众利益的执政理念为前提。
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的执政公信力
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符合时代的要求,把握了时代的主题,是在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判断。“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对于党提升执政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党的统治思想,通常被认为是合法性的一个主要来源。这是因为,政党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宣传,使之逐渐深入到民众的心理,形成民众的信念和价值观,作为其行动的思想指南,并进而成为民众的一种坚定的信仰。执政理念体现着政治统治的本质,不同阶级的统治具有不同的执政理念,无产阶级产生之前的阶级,都只是代表着少数人的利益,因而其执政理念也是维护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是真正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5](P3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称自己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党在带领人民推翻旧政权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确立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并由此建立了执政合法性。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其在革命中获得的执政合法性日渐减弱,需要党在实践基础上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以巩固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行为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使党的整个执政行为都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展开,充分体现了公共权力来源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的执政要求,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执政理念只有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为民执政,才能使执政具有合法性。苏共的垮台就是执政党脱离人民,导致最终丧失执政合法性的结果。例如:在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针对“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作用”为题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当人们被问及“你认为苏共的政策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回答代表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的均为2%,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了85%。还有13%的人回答为除此之外的“其他集团”。[1](P175)以此为鉴,在我国,当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社会发展的主体位置,为民执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代表,政党上台执政以后只有努力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代表全体人民执政,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置于党派的利益之上,兼顾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才能使政党执政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有效地凝聚人民。然而,过去,党执政的宗旨虽然始终如一,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结果上却发生了偏离。近年来,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这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产生使党的向心力、凝聚力下降。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规范了执政者的执政行为,规范了权力运行的目的和方向,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用人民授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当前,就是指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使党的各项行为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保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需要,让每个人都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任何政党上台执政,都要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样,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世纪末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社会不公、人民的物质文化等各方面社会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丧失对执政党的信任,却是其根本原因。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6](P4)已经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必须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利益需求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能长期赢得人民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汲取了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同时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让社会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理念的实施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和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同时这一理念也有利于党坚定执政方向,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