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执政理念,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
执政理念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答,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执政理念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完善,才能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利益要求,才能有效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因此,在现阶段进一步完善执政理念,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执政理念要体现出包容性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政党代表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全部。政党掌握政权成为执政党后,由于所掌握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所以它承担着为全体人民执政、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责。为此,政党的执政理念就不能仅局限于体现本阶级的意志,而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执政地位。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对执政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一党执政意味着执政党要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只有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执政党才能更加有效地聚合民众,体现民意。当前,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导致了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曾经“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状况。不仅工人阶级队伍本身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大批新的社会阶层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原有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那些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如果对这些新的变化视而不见,必然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因此,面对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唯有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使之覆盖社会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才能把社会各个阶层都凝聚在党的周围,增强执政理念的吸引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国际上大多数成功执政的政党在这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国工党。英国工党自成立之初,就宣称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代表社会中下阶层的利益。最能体现出工党性质的就是被称为公有制条款的党章第四条,这也是工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据以吸引民众的公有制条款逐渐成了工党发展的桎梏,造成了工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大选中连续失败,这引起了工党的反思,布莱尔当选为工党领袖后,毅然做出决定修改党章第四条,取消了公有制条款,承认私有制。此举吸引了大批中间阶层,特别是企业主阶层的支持,结果工党在1997年的大选中再次赢得众多选票而上台执政。这表明,执政理念的包容性越大,执政的基础越广泛,其执政地位就能越长久。
(二)执政理念要体现出普适性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无论属于哪一个种族、民族、国家,不仅具有某些共同的自然属性,而且都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面对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从而逐步积累一些相似的认识、经验和体验,形成一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价值。”[7]这些基本价值,就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共识。人作为类存在物,必然具有相同的生活生存特征和需要,都要与外部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即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这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会达成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共识,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强,世界文明越来越融为一体,对此,《共产党宣言》也曾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5](P30)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普世价值是符合人性、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需要的,如当今世界,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正义、和谐等已经成为超越民族界限而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共识。在开放的状态下,这些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共识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的党,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党。在开放的状态下执政,党要想长期保持其执政地位,必须遵循现代政党政治规律,完善执政理念,使执政理念代表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普适性。有理论研究者把普世价值观说成是西方独有的东西,或者是某个阶级所独有的,还有的把它和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文化对立起来。这些都是对普世价值观的误读和贬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误读和贬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与普世价值观是统一的而不是抵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具有普世性。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为普世价值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先人后己”、“以人为本”等都具有普世性,是共产党人对普世价值的重要贡献。江泽民曾指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8](P205)完善执政理念,既要符合本国的国情,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当今世界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共识,“以符合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需要的进步普世价值和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去反映、分析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9]如此,执政理念才能更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群众的认同,增强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凝聚民众的作用。
(三)执政理念要体现出世俗性
“世俗化的基本含义是,此世的事物不再由一种超世的意义理念来提供正当性,世俗知识获得了自主的正当性。”[10](P497)所谓世俗性,就是人们从对远大社会理想目标的追求,转而到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当前利益的满足。执政理念要体现出世俗性,就是使执政理念走出教条和神圣,走向社会现实,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实利益。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本身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11](P739)意识形态如果脱离社会现实,使得当下的人们感觉到与自身利益的实现相距甚远,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就是说,不管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有多高远、多完美,如果脱离社会现实,缺少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其合理性都将遭到质疑。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对自身的发展与利益关注得越来越多,意识形态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人们的利益和权力代言,才能增强其合理性。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P82)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人们总是根据自身利益的实现状况来决定对待意识形态的态度。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要放弃高调、抽象的理论,真正与现实相连,真正走近平凡的日常生活,关注民生,切实维护和保障人们的现实利益,才能具有吸引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提出了与人民当下利益密切相关的执政理念,才动员了广大民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国以来,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党的执政理念曾一度陷入过教条化、神圣化的泥潭,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民众因看不到它与自身现实利益有多少直接联系而使党的凝聚力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这种僵化的理念中走出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相继提出了“以国为本”、“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些与当下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执政理念,得到了人民的好评。因此,新形势下,完善执政理念,依然要坚持世俗化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3]陈清华.权力运作与执政能力[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4][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新东方,2009,(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正理.执政理念与普世价值的创造性结合[J].学术研究,2004,(11).
[1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