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如何攻坚克难(2)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如何攻坚克难(2)

良性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突破政策瓶颈,为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提供必要的体制环境。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关键是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使政府直接举办的公益事业与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处在同一平台上,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人才自由流动。

当前社会上普遍有一种看法,认为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活,人员流动性不强,公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民办公益事业组织的收入再高,事业单位员工也不愿意去。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不在于事业单位本身,而在于外部体制环境的制约。要通过改革创新,解决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变事业单位人员“要我流动”为“我要流动”。眼下最为迫切的是突破两个政策瓶颈。

第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险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加快步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就不可能真正落实,人才就很难流动,事业单位的活力就不能迸发出来。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第二,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政策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益服务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公益服务领域的有序竞争很难实现,公益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就可能大打折扣。

此外,还应高度重视舆论引导,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这项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员、减机构、甩包袱”,而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要。这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民心工程。全国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000多万,离退休人员1000多万,其中65%左右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这项改革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直接相连。

因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讲透彻、说明白有关改革政策措施,及时宣传报道改革创造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改革成效消除模糊认识,通过改革成果凝聚各方共识,从而形成推动改革的正能量,使社会各界关注改革、支持改革,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改革、投身改革。(作者单位:中央编办事业单位改革司)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