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什么是胡耀邦的遗愿?

胡新民:什么是胡耀邦的遗愿?

江西共青城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共青团为名的城市。在城市的东北角有一座陵园,它远离城市的喧嚣,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这就是胡耀邦陵园。

1294cbba52b

胡耀邦为什么要安葬在这里?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1950年,由于饱受战火蹂躏,刚刚解放不久的上海面临着重重困难,百废待兴。大量的青年失学失业,在上海500万的人口里,青年有135万,其中失业青年就有30万,将近三分之一的青年靠跟着父母一起吃政府救济过活。当时也确实困难。陈毅市长在上海市文化广场,召开一万多人的动员大会,他在会上是说,上海是中央人民政府一个大包袱,我陈毅一个人背,是背不起的,我一定要依靠上海市民,特别是上海青年,你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要帮我陈毅背好这个包袱。陈毅市长还讲道,上海的交通受了美蒋用飞机轰炸,吴淞口外用第七舰队,美国封锁,下了鱼雷,它目的就是逼着共产党,你们虽然解放了上海,但是你们不能把上海建设好,想让上海自动放弃。

第一个垦荒队成员之一的陈家楼在前几年回忆道:“苏联,他们的十多个加盟国,青年为了国家分担困难,分担忧愁,他们自动报名,到西伯利亚建设了共青城。另外还有一部电影叫《第一个春天》,我们在1953年就看过这个电影,它就是建设西伯利亚的建设共青城的实况。于是陈家楼联合了四名上海青年,联名给市长陈毅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组织上海青年去边疆开垦荒地,学习苏联建设共青城。为了表示决心,几个人还刺破手背,滴血签名。”

陈毅后来到北京找到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一起向党中央人民政府汇报。在胡耀邦和陈毅的力促下,1955年8月,在北京青年垦荒队开赴北大荒两个月后,正在焦急等待的上海青年也终于迎来了启程的一天,经过反复筛选,在上万名志愿报名的上海青年中,最终选出了98名组成了第一个垦荒队,踏上了去江西的列车。

陈家楼想起当时两句口号就热血沸腾:“不怕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阻挡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怕边疆的风雪多少寒冷,也吹冷不透我们的劳动热情”。

1955年10月18日,98个上海年轻人到达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他们将为之奋斗的土地。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地。白天开荒,晚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乐的喧闹声打破了这里荒芜的寂静。40天后,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

这一年的12月30号那天,垦荒队收到了一封胡耀邦亲笔写的信。和这封信一起寄到共青社的,还有一个很长的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文娱用品。胡耀邦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支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自第一批垦荒队员来到这里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垦荒青年,加入到共青的队伍中。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曾经的共青社也壮大起来。陈家楼一直记得胡耀邦、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他们的期望。尽管他曾被错划为右派,停发工资,开除党籍,但始终没有动摇他垦荒的信心。后来有记者问陈是否后悔,陈坚决地摇了摇头:“没有当年艰苦卓绝的垦荒,就不会诞生现代化的共青城。” 1984年2月陈家楼和几名曾经的老队员,兴奋地将一封厚厚的信件发往了北京中南海,收信人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信中他们这样写道:

“希望你在不忙中视察江南,路过江西,再来看一看我们,我们今天的共青城,不仅是有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我们有一座生产车间,一万多个平方米,七层大楼,并且还有三栋小别墅,空调加地毯。”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病逝。胡耀邦逝世不久,李昭就向外界公布了胡耀邦生前的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就是共青城。”

当年的垦荒队员于维忠提起胡耀邦来便对这位老一辈共产党领导人有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敬意。在胡耀邦第一次视察时,在于维忠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行苍劲大字——“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从此于维忠便珍藏起这本子。毫无讳言,胡耀邦的题字已经成为所有共青建设者们的精神支柱。

毫无讳言,“为共产主义奋斗”也就是胡耀邦的遗愿!

末了,笔者突然有个希望,希望胡耀邦的后人们,身体力行,誓将父辈遗愿化宏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