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型城镇化是扩内需、稳增长、转方式的最大潜力(2)

湖南:新型城镇化是扩内需、稳增长、转方式的最大潜力(2)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的认识与实践

——注重承载功能拉动,把城镇做精。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决定着城市的承载力。在这方面,我省主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建设:抓好高效便捷的城市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城际间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立体交通体系,同时加强以公共交通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建设;抓好供应充分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是统筹推进供水、排水、排污、供气、通讯等城市“生命因子”建设;抓好体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加强满足群众教育、医疗、文化、科普、体育和居民休闲娱乐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抓好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城市的人防、防震减灾和公共消防等设施建设。近五年来,全省县以上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400亿元。截至2012年底,全省县以上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96.42%、13.49 平方米和8.83平方米,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实施城乡一体互动,把城镇做活。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为此,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五个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和纽带,实现由城市优先型规划向城乡一体型规划转变;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基础设施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互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实现服务均等、城乡共荣为目标,全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管理体系。

  多管齐下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合唱”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能力,努力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资源与力量,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合唱”。

——注重顶层设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定盘子”。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好顶层设计是前提。我省注重做好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湖南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发展、人本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按照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超过50%,建设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6个,50—100万的大城市6个,40个县(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发展到20万以上,5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发展到3万以上。

——完善投入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输血液”。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投入是保障。为了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我省主要念好“引、调、合”三字经:“引”,主要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融资机制,让城镇化建设的血液“多起来”;“调”,主要是优化财政支出的调节效应,对重点项目和试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专项补助,让城镇化建设的血液“活起来”;“合”,主要是发挥财政管理的整合功能,按照“统一规划、分口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城镇化建设的血液“浓起来”。近年来,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25%以上,2012年达到13000多亿元。

——加强生态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添魅力”。新型城镇化是以“两型”为特质的城镇化。依山傍水、临江靠湖、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是我省城镇的最大特色。为进一步突出这种生态优势,增添城市的魅力,我省注重做好“天、地、水”三篇文章:做好“天”的文章,主要是注重严格执行产业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让天更蓝;做好“地”的文章,主要是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迹地更新、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让地更绿;做好“水”的文章,主要是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湘资沅澧和洞庭湖治理,恢复扩大城镇水面和湿地,让水更净。近年来,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32.2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32.68个百分点,实现了全省县域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1.90平方米。

——破解民生难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拆藩篱”。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民“洗脚进城”,而是要让人真正融入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降低“门槛”,改城镇户口指标控制制度为城镇户口准入制,让新市民“进得来”;二是扩大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让新市民“留得下”;三是完善保障,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大力加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提高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让新市民“过得好”。

——健全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搭平台”。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为打牢基础,我省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在征地制度、农村土地确权、城乡土地流转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有效增加了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较好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放宽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精神,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较好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强化管理,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较好解决了“城市怎么管”的问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紧系民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力“推进器”。可以相信,随着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更多的三湘人民将在城市文明的沐浴下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供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