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伟:明确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邢伟:明确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会体制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而对社会服务和管理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组织社会生活、建构公平正义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

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其基本框架包括,政府切实履行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责,公众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自治和他治协调配合,法治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健全社会诚信机制。

社会体制的逻辑关系

社会体制的基本元素主要有参与主体、参与行为和体制目标,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行为主要体现为提供公共服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和化解社会矛盾等,体制目标主要是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共融共生,三者共同构成社会体制的逻辑整体。具体到体制目标而言,四者之间有一个由低及高的递进过程,应对社会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体制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共融共生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目标是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是我国社会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不同于传统的管制体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受到社会权利,平等参与各项社会事务。

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社会契约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体制。具体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就是使社会活动遵循利益协调要求,通过利益平衡和协商对话的功能,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中去,提升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社会的共融共生。

(二)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主要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构建理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保障和增进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社会权利,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消除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点应当放在改善弱势人群、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使人人都能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2.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有责任将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等服务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质,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

3.以政社分开为核心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工与合作。政社分开是指政府部门与官办或非官办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解决好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功能重叠。分开并不意味着对立,是为了更好地合作,更好地调动各自的资源与能力,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实践,一起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政社分开是前提,分工合作与参与治理是结果,关键在于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体多元化,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工合作和公共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4.实现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善治格局。善治要求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法治和德治是实现善治的两种基本治理方式,法治强调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德治强调道德力量的软约束,二者不可替代,有法治无德治、有德治无法治的社会都是不可想象的。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要将社会建设的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以法治规范德治,以德治完善法治,逐步形成更高水平的善治格局。

5.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休戚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越健全、服务水平越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就越高、社会认同感就越强,那么社会就更加公平、公正与和谐,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自然减少,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就越小、任务就越轻。反之,社会管理能够集中反映公共服务的短板和问题,帮助公共服务发现并解决重点问题,以提高公共服务的瞄准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