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品牌”是如何评出来的
显然,所谓的“十大品牌”,不过是商家用来招徕顾客的噱头,他们利用消费者追求产品质量的心理,以及对品牌产品的信任,玩起了文字游戏。不管卖的是什么,都称自己是十大品牌。结果,十大品牌泛滥,在商家的嘴里,又何止是十大品牌?估计只要注册了商标的产品,都是名牌!
这些被商家用来炫耀的“十大品牌”,很多品牌根本就不是名牌,可以说没有一点含金量。然而,商家为了能占有市场,就自吹自擂,将自己经营的商品吹嘘成十大品牌,或通过第三方商业机构,将商品包装成“十大品牌”,其奥妙就在于,一旦贴上了“十大品牌”的标签,商家就有了吹嘘的资本,其商品也就容易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增加销量,为自己带来滚滚利益。
其实,一些所谓的“十大品牌”,不过是一些商家的意淫,也是一些第三方机构骗钱的手段,最终欺骗的还是消费者。
一些第三方机构,为了能够赚取“品牌费”,每年都举行“十大品牌”评选,向参评的商家收取年费、评审费、工本费、赞助费等费用,然后,按照商家出钱的多少,论“钱”行赏,只要商家愿意多给钱,就授予你一个“十大品牌”之一的称号,并且,根据行业的不同,以及商品类别的不同,分门别类评选出“十大品牌”,其目的就是从中骗钱。
谁都知道,评选机构的成本,就是一块匾牌的成本,对于评选机构来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只赚不赔的生意。因此,近年来评选“十大品牌”的机构,可以说是多如牛毛。而商家为了提高自己经营产品的知名度,占领市场,增加销量,对于“十大品牌”评选也是乐此不疲,这助长了品牌评选的歪风。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评选话的钱,最终还得由消费者来掏腰包。
市场上“十大品牌”泛滥,一方面缘自商家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缺失,因为评选太简单,成本极低,利润太丰厚,所以,不管是什么机构,都能组织品牌评选,除了一些挂着“国字头”的“全国十大品牌”评选,还有一些挂着省市县字头的“十大品牌”,另外还有诸如“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等骗子招牌。因此,要想减少或杜绝这些假冒伪劣的“十大品牌”,必须规范评选行为,一方面要依靠商家自律,不能花钱买荣誉,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对评选机构的监管,不能谁都可以评选十大品牌,而评选也应该是免费的,禁止以收钱为目的的评选。这样,十大品牌评选才会公正,也才能真正体现品牌的含金量。
“十大品牌”泛滥折射“品牌文化”先天不足
在中国,各行业的“十大品牌”多早已不是秘密,建材业如此,奶粉业如此,服装业如此,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出长而又长的一串。可是“评”上了“十大品牌”,产品质量和服务不见得就真的成了“品牌”,因为“只要给钱,都能评上‘十大品牌’。”
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吧,“竞价排名”让“十大品牌”变了味,更让消费者对大多数“品牌”含金量产生质疑,笔者不想深究“十大品牌”背后的利益链有多长,只想在此讨论“十大品牌”泛滥背后的“品牌文化”先天不足。
企业只要肯花钱,不管你的历史有多短,不管你的产品市场覆盖率有多低,不管你的客户美誉度有多差,不管你的产品在市场上多么籍籍无名,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心、行业协会、组委会、“权威”机构总能为你颁发流金溢彩的“十大品牌”证书和奖杯,有了“十大品牌”作招牌和门面,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能卖得好或更好,很多起先并非品牌的企业就这样起的家,招摇撞骗多少年,钱越赚越多,名越做越大,最后还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品牌”,放眼今日中国之品牌企业,有多少家走过这样的“品牌之路”?
冒牌“十大品牌”行走江湖N多年,消费者被骗过了,政府监管部门被骗过了,媒体被骗过了,甚至连企业自己都被骗过了,因为说自己是“十大品牌”,说多了,说久了,听的人相信了,最后连说的人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不能小觑啊。
这就是“品牌文化”先天不足的根源:企业急功近利,恨不得做出产品和服务前就炮制出概念和“品牌”,企业没有耐心和诚心培育品牌,总希望客户用一次就“不离不弃”,如果是做手机,巴不得一次就做出“苹果5S”来;再看市场和客户,很多客户不知道品牌是市场筛出来的,他们宁愿相信广告上“权威”机构和“著名专家”的推荐,也不信客户体验,反而是一看到“十大品牌”的宣传,就断定“选品牌准没错”,而且这种“品牌代入感”会代替甚至否定自己的个人体验,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假品牌也能蒙混过关。
那么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呢?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心、行业协会、组委会、“权威”机构,他们本来就和政府扯不清道不明,政府部门职能不清或监管不严,各种挂靠机构应运而生,这些机构利用自身资源搞点创收或利益分成,某些政府职能部门自然“静观其成”。
品牌最终还是由市场形成的,而我们的企业、消费者和有关管理部门却迷信或坚持最好有政府背景的所谓“权威认证”,这正是我们的“品牌文化”最大问题所在。
“十大品牌”泛滥,有多少关联“品牌文化”先天不足?看来我们的“品牌文化课”还要补一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