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伟大的中国梦

为了伟大的中国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重要讲话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旧中国从未有过的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始,“左”的思想开始抬头,“以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直至发展到“文革”这样的全局性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巨大弯路。但无论如何,改革开放前的30年,毕竟是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必需前提。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国家面对的是一种极为困难的局面。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又一次不容回避地摆在了党和人民的面前。经过改革开放头几年的冷静观察和思考,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成竹在胸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正是这样一个命题,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青春焕发的追梦年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实践中。正是因为非常注重实践、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首创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像澎湃的春潮,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建设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直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方位地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从一颗幼苗茁壮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历史进程。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仅勇于实践,而且特别注重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崭新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上的正确认识转化和定型为制度、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如果说实践开拓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理论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制度则熔铸了它的规矩方圆。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重视实践开拓、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适时通过制度创新固化改革开放的成果,形成了初步定型、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制度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又借鉴和吸收了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形成的优秀的、有益的制度文明成果。因而,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喜看今天,一条洒满阳光的复兴之路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命运。对于这样一条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筚路蓝缕才开辟出来的“人间正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