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深刻领会“两个务必”的警示意义和“三个自信”的鼓舞作用

黑龙江:深刻领会“两个务必”的警示意义和“三个自信”的鼓舞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的高度,以其深邃的战略思维、广阔的世界眼光,发表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讲话,特别是他重申“两个务必”和强调“三个自信”的精辟论述,具有振聋发聩、警钟长鸣的警示意义和坚定方向、披荆斩棘的鼓舞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两个务必”是

执政党执政的“警世恒言”

习近平同志今年7月再访西柏坡时,充满深情地说,我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促使他想的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他认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们几千年历史活动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这“四个包含”和“四个深刻”,高度概括和集中阐明了“两个务必”的深远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人民对党的“考试”,揭示了政党成败、国家兴亡的规律,是毛泽东同志对即将走上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的“警世恒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早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就把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以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尤其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为镜鉴,“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和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著名对话中,就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人亡政息。他把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京,形象地比作“进京赶考”,并坚定地说: “不要退回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可以说,从延安到西柏坡,毛泽东同志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经受住胜利之后执政的考验,如何避免“其亡也忽焉”的悲剧重演。正是从这个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高度,他以“以史为镜”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为党在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应对各种考验做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

六十多年过去了。回顾和总结我们对“两个务必”的坚持和弘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做的不够、不好的地方,特别是目前,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四大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事实证明,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执政的考验,在糖弹面前打了败仗,有的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有的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脱离群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习近平同志对此作了深刻的剖析:从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坚持“两个务必”既没有端正思想认识,也没有打牢思想基础。从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所以,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明确要求,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两个务必”,对照检查和总结反思自己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把“两个务必”作为新时期的“警世恒言”,时时刻刻警示自己,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坚定立场,抵御诱惑,守住底线,永葆本色,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心为民。

“三个自信”是

实现中国梦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期盼。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结论,来自于党领导人民90多年的成功探索,来自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十六大以来10年的出色表现,是颠覆不破的真理。针对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各种议论,习近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三个自信”就像大海航行中的“定海神针”,始终指引着中华民族这艘巨轮,云里雾里不转向,风吹浪打不迷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在对待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社会上有些人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观点。有的以“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有的借口“反思改革”,否定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质上就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的迎合西方敌对势力所谓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鼓噪,以偏概全,把形势说的一片漆黑;有的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幻想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国;还有的沽名钓誉,把谩骂作为出名的手段,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等等。在这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决不能态度暧昧,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必须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区别情况,正确引导,帮助人民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比较是最好的老师。从历史上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苦难中觉醒和崛起,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探索走什么样的道路上,进行过很多尝试,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都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期间,充满了艰辛和牺牲、曲折和痛苦,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从现实来看,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的话语权、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一些西亚、北非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唯有中华大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得以充分彰显。面对“风景这边独好”的形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满自信和自豪!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当今,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理直气壮。”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这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多么豪迈!它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既令人信服,又深受鼓舞。因此,一切妄自菲薄的观点,一切无以作为的论调,一切消极悲观的情绪,一切萎靡不振的状态,都是不对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很曲折,还会有风险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中国梦就一定会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