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理性看待“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事件(4)

【案例】理性看待“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事件(4)

质疑教育方式

“小豆子134”:怀疑是不适应。应试教育的产物。

“忘记喝水??鱼”: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应试教育是死背教条式的教育,学生对待灵活机制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当初报港大而不选择北大,许是为了理想,为了圆自己的梦想,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得不面临重新选择。教育方式真该好好反思反思啊?

“大合肥攻略”:能说是硬式填鸭教育教出来的与香港社会和大学所看中的实践,学习,分析等综合素质下,是教育失败的一例吗!

理解尊重

“痞子大饼”:这个……我到觉得和小姑娘适应环境与否无关。首先小姑娘本身想去的大学是北大,港大是家里人让报考的。其次,这个小姑娘酷爱中国古文化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无论她作何选择,至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潜心喜欢一门没什么就业前景的学科,本身就很了不起。所以,每个人人生的选择都该被尊重。

“轶凡乐学成长空间”:我不作任何评论。一个现象的背后有无数可能的原因,有些原因当事者也未必意识到;面对这位学生的选择,如果你们不能陪伴她并冷静客观地分析并找到更有效的策略,那么,大家能做到的只有尊重。

“尘尘hui”:说句实话,如果不是广东人,说粤语,或是英文很流利,不建议状元进港大。文科进北大,理科进清华,前途更好。如果懂粤语,或是英文流利,那么进港大无疑比内地大学更优势,更好。所以凡事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不要盲目。

“我在天天酷跑送了一颗心给你”:我那年的理科状元也去了港大,后来复读今年考了清华,仍然是理科状元。

文科状元“回炉再造”是部青春励志片 

这个新闻之所以被关注,皆是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都大有来头:文科状元、港大、北大……对于刘丁宁和港大之间的缘分已尽,这其中的玩味可谓是见仁见智:有说是休学的、也有说水土不服被辞退、也有说个人不愿意在港大就读。其实在外界众声喧哗的时候,刘丁宁反而应该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

好在当下众人之眼早已经见惯市面,譬如有官员辞去职务去民企当管理人员,亦或是副镇长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等等。无论是在学校或者公司、单位之间的选择,现在的人早已经适应了应接不暇的“流通性”。只不过刘丁宁的选择过于高开高走,在左手港大,右手北大之间的斡旋,可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资本。

翻看网络留言,基本上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当然,在观众来看,这的确太具有青春励志片的效应了。在权威的《QS世界大学排名》评比中,港大连续蝉联亚洲第一,世界排名更是把北大甩在身后。尤其是很多人愿意用全球目光来比较北大和港大教育之间的得失,就更容易造成把青睐留给后者。其实客观来说,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功利。

而当以文科状元之名昂首进入港大,且挟全额奖学金之威,刘丁宁的人生本应该是进入“豪华保险箱”。不过对于北大中文系那种纯粹的向往,几乎让她患得患失,这点也可以在《天天向上》的节目现场有所窥见。我们不由的感叹:理想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以至于要从众人仰望的港大殿堂中退出,而再度转战千军万马的高考战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