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前情”铺垫,她现在作出的复读选择,使许多人更愿意相信,是热爱国学、向往北大的内心追求,让这位文科状元作出了很有勇气的选择。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在港大就不能学习研究国学?其实,纠缠于具体学校的高下优劣没有意义,因为这毕竟是个体的人生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渴求的生活,也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不论是放弃的,还是坚持的,他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但问题在于,“复读状元”的个人选择,相比别人,可能经受了更多的纠结,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她回乡复读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人们的种种议论,来年高考存在的变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人的一生,机遇很重要,但选择更关键。这位女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她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敢于放下一些功利的考量,去追求契合自己心灵的国学梦、北大梦。这份纯粹与执着,在眼下这个急功近利之风很盛的社会里,显得很难得,也让人感佩。
从网上的讨论看,有少数人关心那70多万奖学金怎么办,但更多的人是惋惜、理解、祝福交加的心态。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尊重自己的内心,放弃荣耀,也很值得尊重。”最近,电影《乔布斯》上映,让无数果粉心潮澎湃。人们还记得,乔布斯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乔布斯的非凡人生诠释了这一点,“复读状元”的选择也在证明这句话。对我们的社会来说,尊重个体的选择只是基本要求,更要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包容宽松的环境,让更多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毕竟,刘丁宁除了勇气,还有比不少人更为优越的主客观条件,这也是她底气的重要支撑。
【启示与思考】
近来,有关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返回本溪高中复读的话题,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热议,更深深地触动了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和诸多猜测,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刘丁宁个人的一次人生自我选择而已。
从媒体透露的信息看,既有客观上的不适应,也有主观上的“不甘心”。这位“复读状元”,看起来像一个文静柔弱的女生,但其内心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大。细心的人发现,此前刘丁宁在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时,就已经展现了非比寻常的人文气质,那句充满深情的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听起来似铮铮誓言,让人惊叹于这个小女生小宇宙爆发时的能量。
有此“前情”铺垫,她现在作出的复读选择,使许多人更愿意相信,是热爱国学、向往北大的内心追求,让这位文科状元作出了很有勇气的选择。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在港大就不能学习研究国学?其实,纠缠于具体学校的高下优劣没有意义,因为这毕竟是个体的人生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渴求的生活,也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不论是放弃的,还是坚持的,他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但是,透过此次事件本身,我们还捕捉到一些信息值得我们反思。众所周知,中西方教育的偏重各有不同,对所有出生在国内,又希望走香港教育道路的孩子,都必须跨越两种教育体系的种种鸿沟。其中的差别既有知识上的,也有程序上的,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辛苦,并不比在国内传统教育氛围内的竞争轻松。
多数孩子在香港求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就是语言,因香港这个地方很特殊,既要说英语,又要说粤语,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在一起,难免会遇到相互间语言的交流障碍,因而,这造成了不能和人家随便进行自由自在的交流,这也是国内的孩子在香港求学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障碍。
可以说,语言不过是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是否能培训出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别了,它涉及对每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人格、心性的成熟和一整套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变化。长期以来,西方的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参照物,经常被人称道的是它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和创新。
当下,值得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应该思考国内应试教育如何革除其种种弊端,保障绝大数人的公平教育权利,并培养出众多人才来。在此基础上,国内教育又该如何进一步缩小与国外教育的差距,将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成功移植到国内土壤里中生存,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高速发展的趋势,来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需求,这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走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