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理性看待“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事件(5)

【案例】理性看待“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事件(5)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刘丁宁的选择上,我们看到环境在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她家人的“不激进”。所谓不激进,不是表现在力挺她重新选择北大,而是更愿意给她一个安静的环境。而社会对她心仪“纯粹的国学”表现出很大的认可和宽容。我们可以想象该类事件在欧美,应该是件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因为作为成年人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这样的思维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们对孩子们固有的“扶上马、走一程”,但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手中的缰绳都始终不愿放下。

只是到最后我们还是有点小担忧,毕竟高考不是你情我愿的双向选择,它多少是用分数论英雄的。刘丁宁能否“梅开二度”,还是需要时间来佐证。只是在这里我们更愿祝福这勇敢的女孩。

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不是是非命题

从教育本身来讲,植根于东方文化的香港院校跟国内大学相比其实并没有多少优势。整体质量上甚至略逊一筹,香港大学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还是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和高额的奖学金。如果说内地院校没有增养出学术大师,港台大学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从这一层意义来说,过度渲染内地高考状元离开港大落入了炒作的窠臼。

正如有评论所讲,高考状元不过是比其他人多考了两分,分高并不代表能力高,在高考状元作用日渐弱化的情况下,读港大学与读北大并无两样。香港大学与内地大学争状元,两者之间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用状元人数来为自己撑门面。自然,离开港大复读的背后,同样具有某种软广告的嫌疑。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本不是什么新闻,现在成了新闻便耐人寻味。说穿了,依然没有逃离“状元情结”下的利益局限,并因之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

如果不是因为状元,如果不是港大,如果不是高额奖学金,也如果不是因为“更适合北大”的解释,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的消息,也不会引起如此高的关注。选择与离开,那就是一种自我选择,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也不存在绝对的优与劣,其间更无教育本身的牵连与附会,那不过是一种权利的自我表达与实现,不过是自我选择的一种矫正与改变,对其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将其作为某种价值或者标准的指向,其实都有失理性而公正。

事实上,我们似乎正陷入某种奇怪的陷阱中。一起偶然的事件,却引起了过度的联想,有人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教育优劣评价的标准,并对时下的教育体系进行抨击,并因此导致了非此即彼的站位,让人在“港大”与“北大”之间纠结不已。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选择离开也好,选择就读也罢,那不过是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已。就读并不代表就很喜欢,离开也不代表讨厌,只是她经过尝试与权衡之后,觉得时下的选择更适合自己而已。这种选择与谁都没有关系,也不应成为关注点所在。如果就此套上某种标签,甚至作为学校优劣评价的一个标准,必然会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也会给公众的情感造成伤害。

离开港大复读不是教育的是非命题,真正的是非恰在人的心中。那些杞人忧天的猜疑,不过是基于自身立场的自利行径。这起偶然事件的最大意义,恰好于此让我们对于时下的社会心态,有着解剖的标本意义,并于此窥视价值取向与权利认同上的偏差。唯有将其作为个体权利的表达,并给予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才是对事实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理性构建的负责。对于当下的国人来说,我们恰恰就缺少尊重的素养,理智的修为。

请尊重“复读状元”的人生选择

尊重个体的选择只是基本要求,更要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包容宽松的环境。毕竟,刘丁宁除了勇气,还有比不少人更为优越的主客观条件,这也是她底气的重要支撑。

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为什么还要退学复读?这是让不少人疑惑的地方。从媒体透露的信息看,既有客观上的不适应,也有主观上的“不甘心”。这位“复读状元”,看起来像一个文静柔弱的女生,但其内心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大。细心的人发现,此前刘丁宁在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时,就已经展现了非比寻常的人文气质,那句充满深情的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听起来似铮铮誓言,让人惊叹于这个小女生小宇宙爆发时的能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