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山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现状:目前,全省共建成农村新型社区5190个,约有381万户、1254万人入住农村新型社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问题:我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配套设施不全、规划设计“千区一面”等

◆举措:将符合标准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村新型社区是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的平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善民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我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大规模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成了一大批人口规模较大、功能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居住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今年9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转发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制定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在诸城市召开了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我省农村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省共建成农村新型社区5190个,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34个、3000-10000人的1321个,约有381万户、1254万人入住农村新型社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政策推动、村民自筹等运作方式,形成了城镇聚合型、多村合并型、村企结合型、村庄直改型、异地迁建型等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涌现出潍坊整体推进社区建设、临沂配套完善社区基础设施、诸城社区服务与管理、章丘全面编制社区规划、青岛城阳区社区居民社会保障、齐河“两区同建”、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社区土地整理和环境整治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实践证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为农村政权建设、组织建设、民生建设带来深刻变革,而且为同步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是尊重农民意愿不够。有的地方工作中没有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现象,好事没有办好。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有些社区规划布局过于分散,设计理念落后,建设标准较低,缺乏地方特色,群众不满意。三是配套设施不全。有的地方重建设轻配套、轻管理,重人员聚集轻公共服务,导致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四是脱离当地实际。有些地方非农产业不发达,尚不具备大规模集中居住的条件,不顾实际情况建设农村社区,致使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很不便利。五是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滞后。有的地方综合改革配套措施不健全,户籍改革、土地管理、住房产权、社会保障、集体资产处置都有待规范。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加以改进,把好事办好,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二、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个新兴事物,事关群众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工作中既要积极进取,又要稳妥推进,总体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农民是农村新型社区的主体。应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作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强制农民搬迁和居住楼房。应把安置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先建新后拆旧,先安置后拆除,不能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如需先拆后建的,应实施妥善的过渡安置,确保群众生活不因拆迁受到影响。

二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基础。应按照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发展新社区的要求,科学规划、整体设计,依据产业和就业结构转变,合理布局农村新型社区。全省各地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应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合理确定社区建设模式,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搞“一刀切”。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省东中西情况各异,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从长远考虑,通过城镇聚合、中心村聚集、强村带动、村企共建、村庄直改等方式,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建设中应突出地方特色,将农村新型社区与当地社会习俗、社会风情有机融合起来,注重建筑模式、户型设计的多样性,不搞千篇一律、千区一面。

四是统筹兼顾,综合配套。按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推动农民居住区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统筹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推进,一步到位。

三、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应突出的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社会参与,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新型社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