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莫让“贫困生”得了权利却失尊严(2)

【案例】莫让“贫困生”得了权利却失尊严(2)

【热议】

比惨”催生越补助越贫困的恶性循环

高等教育在中国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后,各地的大学纷纷“扩招”,上大学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而大学的大门也向越来越多的人广为开放,许多以前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现在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这作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

得益于大学“扩招”的契机,许多“寒门子弟”终于能够凭借个人的努力学习进而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更可能从此获得一个崭新的人生机遇。可是,当他们面对上文所提到的那一幕时,不知该作何感想?

截止到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入学人数的大幅增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国家,因此全家人含辛茹苦就为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出人头地”的情况非常普遍,结合偏慢的城市化进程及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虽然国家一直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有着严格的上限规定,但是仍然出现了很多无力支付学费或生活费用的学生,他们即是所谓的“贫困生”。

对于这些贫困生,国家投入了很多资源去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不论是助学贷款,还是各种方式的补贴、补助、奖学金,都为贫困生们雪中送炭,解决了他们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然而在究竟什么人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这个问题上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深刻的反映出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是很有问题的。

贫困生的认定理应是按照其家庭条件和现状进行判断,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而新闻中所提到的沈阳大学某学院却颇有“创意”的运用当众演讲并接受同学投票的方式来认定“贫困生”资格,实在是令人开了眼界。这种“选拔”方式造成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大家争相“哭穷”,拼命“忆苦”,以打动具有投票权的同学为其投上一票为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拿到那份补助。

如果说“炫富”使人厌恶的话,“哭穷”则更令人不忍直视。我们暂且不说这种哭穷是否真的能够准确无误的判断哪些人是真的贫困而哪些人是假装的贫困,就算这些上台演讲的同学讲的都是实话,这种“越惨排名越靠前”的逻辑也是极其扭曲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一名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想要拿到这笔补助金,就不能通过任何方式追求自己生活水平上的稍稍提升?——因为这种提升,将会使其在“比惨”的竞争中失败。于是“越补助越贫困”的恶性循环就被这样催生出来了。这不得不使人马上联想到在我国有所谓“国家级贫困区县”争相“哭穷”和“比惨”的“壮观”景象,只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造成了许多县市区主观上就不愿意摆脱“贫困”的状态,客观上也便一直如此“贫困”下去。仔细想来,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怕是全有赖于制度思考和建设上的懒惰及错误。

新闻中被采访的当事人说道:“自从那次演讲后,我每次跟同学在一起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这种丝毫不去考虑学生主观心理感受而盲目的推行一项政策的方式似乎总是能够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屡见不鲜。在这里,贫困生不再是主体,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决定自己身份的权利,只有别人投票认定你是贫困生,你才是贫困生。这恐怕已经不仅仅是对当事人自尊的伤害,而更应该进行制度上的全面反思。因为当众演讲加接受投票的方式于校方来讲最“便捷”、最容易操作、成本最低,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虑方式的荒谬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学校方便了就行,这种不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事理念必须被纠正。

在采访中校方称此举是为了公平起见,但实质上这恰恰导致了不公平的出现。一场饱含深情、感天动地的精彩“比惨”演讲即使内容没有半点虚假,又怎么能据此而认定另一个不善言辞的同学“还不够贫困”呢?换句话说,究竟怎么样才可以被归为“贫困生”并享受国家给予的补助,应该依照一整套细致、明确而又不乏灵活的标准,结合认定材料、背景调查、家访等一系列不同的手段,并在具有事后追偿机制的情况下进行判断,而不是随便将人扔到大厅广众之下公开“哭穷”和“比惨”。要将真正家庭困难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拣选出来助其实现人生梦想,只要肯以人为本、转变教育理念、开动脑筋,一定有许多好办法,全看教育主管部门于此事是否愿意有所作为。

说到底,“贫困生”这个身份其实并不被人艳羡,即使它有补助可以拿,它只是根据事实而来的一种描述,根本不属于“资格”的范畴,不需要争取,也不能“论资排辈”。

但愿所有的贫困生都能够在求学的生涯中,切实得到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